1.流花16-2油田群是什么

2.可燃冰试是否成功?

3.中国海警船的新型4000吨级、多功能海洋执法船

4.海上浮动核电站是怎么回事,我国何会斥巨资建设?

南海未来一周海况怎么样_南海未来一周海况

和中国以往的舰艇设计总喜欢参照苏俄的相比,170号驱逐舰在设计上可谓是独具一格,带有十分浓厚的德国MEKO风味;舰体修长而丰满,首部为大角度飞剪舰首,不带任何外飘,水线以上无折角线,上层建筑物用了一体化的设计,尾部设有小契形尾;和80年代设计的舰艇相比,170号虽然在试航性和稳定性上有所欠缺,但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提高170号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产生的兴波阻力;其机动灵活,快速性好,可以说还是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

052C型防空导弹驱逐舰170号和171号 的动力:

动力系统:170号驱逐舰的烟囱周围可见燃气轮机军舰特有的大型空气过滤窗口,主机是 1995年开始在乌克兰生产的DA/DN80,这是除美国WR-21外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同类主机,但寿命和维修时间有待观察。DA/DN80主机全长4.6米,重16吨,转速3000-3600转/分,最大功率可达26680.5千瓦,热效率36.5%,性能相当先进。但辅机仍以中国MTU20V956TB90为主。

隐身性: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海军在舰艇设计方面都开始追求隐身方面的要求。由于有了先前167号的设计经验,故在170号上,中国海军取的是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方法,外形上一改167号半封闭的设计方式,首次取了全封闭式的外形设计,用曲面板代替平面板,侧壁的倾斜角度更大,折角处都用了圆弧形表面和棱,以避免镜面强反射。而各种暴露在外的武器设备也都力所能及的实行了隐身化的改装;比如主炮用了隐身化设计,反舰导弹附加了双面挡板,防空导弹使用了垂直发射装置,将整个机构都深埋于舰体内部等。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可探测特征。其红外辐射源主要是烟囱、主机舱及其排出的废气和热水、灯光、舰体表面的热辐射等。在170上,针对红外特征较强的烟囱,分别取了冷水降温,隔热挡板、涂绝热层、防热垫以及把柴油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通过内部管道排放至水里的多种方法来抑制红外辐射;在声隐身上,170号的舰体表面用了消声瓦、消音涂层以及高效率的5叶大桨来防止来自水下的声纳探测。以上种种防护措施的结合,使得170号的隐身能力十分突出,据称满载排水量7000 多吨的170号在雷达显示屏上的信号仅相当于几百吨舰艇的大小。

武器装备:

12管反鱼雷深弹在舰首,原先被认为早已淘汰的FQF-2500/12管反潜/反鱼雷深弹发射器再次出现在了170 上。该深弹射程在2500米左右,主要用途是近距离反潜,中国海军目前仍有大量舰艇装备这种老套但又实用的装备。但以射程2500米的深弹来对付那些高性能潜艇实在是有点天方夜潭的感觉;所以在用途上,笔者认为用来反来袭鱼雷的可能性较大,这也决非无稽之谈,因为在俄罗斯海军舰艇上也普遍装备有一种类似的反鱼雷设施,两者除了在备弹数量上有一定差别外,其它的比如整体结构、发射架、系统上都相差无几。虽说这种系统的结构简陋,又无制导、电子干扰设备,和目前普遍使用的其它反鱼雷设备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其威力强大、发射速度快、火力密集,齐射时能形成一道严密的水下屏障,只要和可靠的探测设备结合起来,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舰炮:

在12管反鱼雷深弹发射器后部,安装有一门法国克勒索.卢瓦尔公司研制的单管100 毫米紧凑型舰炮,主要用于攻击海上目标以及防空,也可反导弹和执行对岸轰击任务。炮壳用了隐身设计,初速870米/秒,身管长5500毫米,射速10~90发/分,对海上目标,最大射程17500 米,有效射程12000米;对空目标的最大射程为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千克,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20000米距离上对目标的单发命中概率可达0.7~0.8。该炮很可能是中国引进法国专利后的国产化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向法国购买了2套该装置,其中的1套便装在了反潜加强型的“江湖”级护卫舰544号上使用。而根据使用的效果看,中国海军对该炮的性能还是十分满意的,随后便同法国签定了引进生产线的合同,并由法国方面提供技术支持继续对该炮作进一步的改进,以装备新设计的大型水面舰艇上。由于170号未来将主要用于中国南海巡逻,面对实力弱小的东南亚各国海军,以该炮在射击、反映速度快、命中精确度高、威力大的优势还是能很好的完成其作战使命的,毕竟某些时候炮弹的作用还是要大于导弹。

防空导弹:

作为一级以防空为主的驱逐舰,170上装备了中国第一种舰载远程防空导弹,型号为“HHQ-9”,由陆基HQ-9A发展而来。导弹为无翼式,最小作战高度0.5公里,最大作战高度30公里,最小作战距离6公里,最大作战距离12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大于4.2马赫。导弹全长6.8米,弹径0.47米,弹重1300公斤,弹头重量超过180公斤。导弹的发射方式为垂直冷发射,6联装,共有48枚HHQ-9A导弹。发射筒类似于俄罗斯海军使用的式,但SA-N-6的发射系统8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口,而中国的海红-9则是每个导弹单独使用一个发射口。相比较,海红-9的发射方式更为可靠,且发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但由于该导弹的最低射高只有500米,显然无法满足舰队防空的要求,故在执行编队防空时还需要其它舰艇的密切配合才行。

反舰导弹:由于170的设计思想是以防空为主,反潜为辅,故该舰的反舰作战能力不如近年来中国海军新服役、改进的驱逐舰(通常搭配16枚反舰导弹),但也安装有8枚C-803/鹰击-12 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导弹发射筒也革命化的设计成了圆筒式的,这样更有利于发射时的稳定、精度和保障问题。C-803导弹延续了C-802的弹体气动布局,长度似乎较C-802的6.4米更甚,最大射程为250公里左右,其上保留了C-802的小型涡喷发动机结构,弹头整流罩较前者略为尖细,用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末端速度达到了2.3马赫,并可做高难度的蛇行窥弊机动;此外,折叠式弹翼的前面还有一接收资料链的天线,可接受舰艇、直升机、甚至卫星的导引,以此进行超视距攻击。C-803可以说是现代反舰导弹的代表之作,其突出的性能必将在未来的海事战争/冲突中发挥出令人生畏的作用。

近程防御系统:

170上的近程防御系统为中国最新研制的7管30毫米“火神”速,在舰桥下方以及机库偏右上各设一座。从外形上来看,该炮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荷兰的“守门员”防御系统。该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为降低成本、简化后勤,和双37系统一样,用了俄罗斯AK-630上的现成炮管,但数量有所增加,为7管,速度达到了5800发/分,其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整体性能超过了目前各国海军普遍使用的“密集阵”、 “守门员”等近程防御系统,具有很强的反导能力。伺服系统用运算发达器,功率放大用数字脉宽调制系统,并首次应用闭回电路的射控技术,可休整弹着偏差,推动系统为交流电式。与“守门员”不同的是,该炮没有搜索雷达,缺乏跟踪扫描多目标追踪能力,其1/K波段多普勒追踪雷达可以自动切换来消除镜象反应,而ODF-730光点追踪仪反时间应低于3秒,测量精度0.3米位。而用一前一后布置的方式也使得两炮能在危急时刻进行协同作战,以提高毁伤概率。

反潜系统:

170号的反潜能力十分齐全,主要装备有1座3联装改进型“白头”型反潜鱼雷系统以及1架卡-28反潜直升机。“白头”鱼雷是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仿意大利A-244S白?鱼雷设计的一种轻型反潜鱼雷。该雷长2.75米,口径324毫米,射程15公里,航速35节、最大下潜深度500米,用铅酸电池做动力。该鱼雷即可由水面舰艇携带,也可以由反潜直升机挂载。在反潜声纳方面,设有球鼻首声纳以及拖曳声纳。声纳的布置方式较为特别,一改以往正尾拖放的方式,转而用侧尾布置。声纳工作时绞车从左/右侧尾升出,缺点是声纳布置/回收困难,精度较差,且工作时受海况影响较大。170号取此种声纳的布放方式似乎有点耐人乏味。

自动化指挥系统

舰载C3I系统网络包括舰船上指挥中心内部的局域网和指挥中心之间的互连网,普遍使用共享介质、总线形式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使用的速率也从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标准10Mbps带宽发展。中国海军新型大中型水面舰艇普遍用的是仿意式IPN-10的作战系统。该系统用MHIDAS多路高级综合分布结构系统。该总线系统用模块化结构,分为主线和支线,主线可达50米,两个终端设备之间最远可达400米。总线数据传输率可达10Mbps/秒,用户数量最多可达256个,可满足中大型舰艇对于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和终端数目的要求。 052C还配属了新一代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院第七0九所研制的ZKJ-5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为中国第三代作战情报系统,和第二代相比,整体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该系统提速到100M 快速以太网(交换式),在实时性能、网络容量、网络分析建模、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相当的提高。 152C据信将用我国海军首型海上编队战役、战术型自动化指挥系统(H/ZBJ-1)。该新型指挥系统用功能更强、速度更快的数据总线,更先进的旗舰数据显示中枢,用以光纤数据总线为基础的以太网局部网络和开放系统互连结构。该系统结合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的综合通讯、导航和敌我识别,用于交换联合战术数据链,对舰队直辖舰和岸基、空基侦测平台进行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协调。目前704所还在设计研究航母舰队指挥系统和南京军区对台军事斗争的某型战区封锁系统。

电子设备:

170号上的电子设备主要是一套中国自行研制的“板砖”相控阵雷达系统,布置方式类似于美日的阿利.伯克级和金刚级驱逐舰,是继美、俄、荷、日之后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该系统由4面雷达发射面成四边形安装在舰桥的四个方向上,雷达搜索距离在450-500公里之内,工作模式为有源式,外形为箱体,通过前后左右四个面固定安装起来,以格栅固定。波段为主动的s波段,阵面于舰体侧切平面结合成的角度为80度左右,总重在1.25~1.3吨左右,荷重比系数为“3”。系统由指控系统、探测于跟踪系统、火控系统、导弹发射系统、作战准备与测试系统组成。自动化程度颇高,在进入作战状态时,操作人员首先用“板砖”雷达对全空域进行搜索,在发现目标之后自动转入跟踪状态,并自主的进行敌我识别,威胁评估,再把结果数据传送给武器控制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则依据数据自动编写拦截程序发给HHQ-9A防空导弹。导弹一般是按预先设置好的弹道飞行,武器控制系统通过“板砖”雷达以低数据的指令修正导弹的飞行弹道偏差,当导弹飞行到末端的时候,则自主寻找目标攻击。由于导弹用的是爆破式毁伤战斗机,故具有很高的命中率。可以相信,中国海军在拥有了该系统之后,其海军编队中的防空能力定会有着跳跃式的提高。虽然170号在导弹数量上不如美日的“宙斯盾”舰,但170低廉的价格(金刚级的1/2)使得该舰整体的效费比大大高于其它同类舰只。

为了补充相控阵雷达的搜索盲区,中国还为在170上配置了一套517型“八木天线阵”对空/ 对海远程预警雷达,改良自1950年代的苏联旧型雷达,使用一具旧式的八木式架状天线,不过设备已经全面提升。517雷达虽然没有稳定基座,在大风大浪下的精确度会降低,但就一具搜索距离达350km的长程雷达而言影响实在不大;而且此种雷达使用的宽波束对于侦测匿踪飞机似乎较为有效,所以仍被中国海军一直沿用至今。该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在极其复杂的电子环境下工作,搜索距离为180公里,能探测隐身一类的目标。该雷达普遍装备于中国海军舰艇上,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标本装备。在170号的顶桅上,还装备有一个白色的球型雷达天线罩;从外型上来看,该雷达类似于法国紫菀15/30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是用于控制紫菀导弹进行协同攻击的,但也不排除是对海搜索雷达的可能。

该舰另一个惹眼的地方就是“音乐台”反舰雷达制导球形天线面了,该雷达是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SS-N-22反舰导弹的标准制式设备,工作在D/E/F波段,主要装备于俄海军现代级、无畏级等大中型作战舰艇,主要用于反舰导弹的中途雷达制导,还具有对空对海搜索能力,天线外罩为一个直径3.2米、高4.5米的长套筒形,顶部呈圆形。罩内装有一圆抛物面反射体该雷达,控制距离在120公里以内。但170号并未装备俄罗斯的SS-N-22导弹,所以该装置也被认为可以制导C-803导弹,一来可以说明该系统的通用性十分好,二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舰载直升机的劳动强度,更有利于战斗力的发挥。

另外,170号还有1部347G型火控雷达,I波段(用于反舰导弹和100毫米炮)、2部EFR- 1“谷灯”(Rice Lamp)雷达、1部RM-1290型导航雷达,J波段以及一套GDG-775型光电指挥仪。

话外音,顺便来说一说咱们的052B型反潜驱逐舰吧!

168号和169号导弹驱逐舰

和170一样,168号导弹驱逐舰也是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份子,国内代号是052B。首舰于2002年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舾装,2003年开始海试,并于2004年1月服役。该级舰目前共2 艘,分别是168号(广州号)和169号(武汉号)。从舰艇的武器、电子设备来看,168号应属多用途型驱逐舰,在防空、反舰、反潜能力上都有一手,总设计师仍为潘镜芙。该项目年上马, 99年设计定型,曾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该舰长约155米、宽20米,空载6800吨,满载7500吨,外形和170号十分相似,两者使用的是相同的舰体,除了168号的舰桥相对170号更加低矮之外,其它的基本相同。隐身能力上,168 号也用了全封闭、曲面板代替平面板、倾斜侧壁的设计方法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而红外隐身、声学隐身上取的措施也和170号类似。但168号布满了各种用途的电子和武器设备,整个上层建筑物显的拥挤不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舰的隐身能力。虽说168舰的总吨位不如防空型的170号,但整体隐身能力却要逊色许多,这也是两者在设计任务上的不同而造成的。

武器系统:在168号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170上的武器装备。其舰首有2座12管反鱼雷深弹发射装置,用于反潜或反鱼雷。深弹后部装备的是一座法国单管100毫米主炮。而在其后的02号甲板上,则装备了1座俄制单臂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为SA-N-12中程防空导弹,是俄罗斯海军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为海基SA-N-17的改进型。是一种全天候多通道的舰载中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担负舰艇和编队的防空作战任务,主要拦截的目标是轰炸机、歼击轰炸机、攻击机、直升机和各类反舰导弹。整个系统由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连续波照射器、TV电视头、目标分配台、精跟显控台、射击控制台、中央计算机、导弹、发射架、弹库及发控设备等组成。武器系统有2座发射架,为单臂斜架,分别位于舰首、舰尾,用来装填和发射导弹。该发射架方位转动范围±360度,高低角范围0~70度,调转速率90~100度/秒。发射装置能快速自动装填导弹,再装填一枚弹的时间为12秒。导弹射程40公里,飞行速度4马赫,用无线电指令修正和末段雷达半主动寻的制导,能拦截速度在0.9M,飞行高度10米的导弹目标以及高度3000米,距离 40公里的飞机目标。该导弹有4个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的搜索、跟踪、照射均需专用雷达的导弹作战模式,直接利用MP-710坐标搜索雷达的目标信息,取消跟踪制导雷达,形成了新的搜索、照射的导弹作战模式。这样,既简化了系统结构又增加了拦截目标的火力通道数。因此,该系统的作战效费比高。二是导弹用了弧形弹道拦截超低空目标,可有效地消除海杂波及镜象多路径效应对导弹制导的影响,因此,该系统具有拦截掠海反舰导弹的能力。三是该系统用模块化结构,有较灵活的适装性,火力通道数可根据载舰的情况而定,最少为2个,最多为12个,可装备 1500t以上的各类舰船。四是系统可接收舰上指控系统给出的二次目标信息或自主地进行作战,亦可独立作战。并可指控高射火炮作战,构成弹炮结合的防空系统。据说在2001年9月的一次打靶中,现代级发射的9M38M1导弹在16公里距离上成功的击落了一枚飞行高度12米的C 801靶弹,由此可见该导弹优异的作战性能,但让人感到惋惜的是没能在168 号上看到垂直发射的防空系统。有消息称中国海军正在研制三种类型的垂直发射系统,分近、中、远三种型号。有式的,也有类似于美国MK-41式的,且早已在试验0号上进行过试验评估,据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的式垂直发射系统已经装备在170号上了,但为何同HHQ-9A同时发展的中、近程防空导弹却没有一点信息,这似乎有点让人迷惑。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SA-N-12导弹发射器后部的偌大空间上,竟然只安装了4座 18管诱饵发射装置,这说明中国海军还是有为168号安装垂直发射系统的,型号应该类似于美国的MK-41式,载弹量为64枚。

随后就是安装在舰桥中后部的7管30毫米近程防御系统,该炮的性能本文已有提到。和170 相比,168用的是两侧布置方法,理论来讲,168号的近防能力不如170号,因为该舰只能以一对一的办法来防御来袭导弹,和170号的二对一相比,火力少了一半,但这也是两者在设计思想上的差异而造成的。一是170号安装了垂直发射系统,整个发射装置都深埋于舰体内部,结构虽然庞大却不占甲板空间。而168号用的则是导弹发射臂,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发射臂都必须暴露在甲板上。二是由于170号在舰桥上安装了巨大的“板砖”相控阵雷达系统,这样舰桥就要求设计的很高,以保障雷达探测的界面,而168号作为一艘没有相控阵雷达的多用途的驱逐舰,舰桥没必要设计的过高,因为那样只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身并没多大意义;以上两点造就了两舰在防御系统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但168有着SA-N-12型防空导弹的支持,故其整体防御实力绝不比170号差(170上的HHQ-9A导弹不具备拦截导弹的能力)

在反舰和反潜能力上,168比170多装了8枚C-803/鹰击-12导弹,其火力更猛,作战能力更强。

电子设备:168号驱逐舰的电子设备种类繁多,但基本和170舰上的相同,如“音乐台”制导雷达、“八木天线”、卫星通讯系统等等。只搜索雷达以及防空制导雷达使用的是俄罗斯的“顶板”三坐标对空/对海搜索雷达以及4部MR-90型"前罩"(Orekh/Front Dome)火控雷达,F波段,用于控制SA-N-12防空导弹。而“顶板”雷达也是当今俄罗斯海军的主力装备,普遍装备于各型驱护舰上,性能十分先进。其工作在E/H频段,缝隙天线背靠背倾斜安装而成,扫瞄率比单面雷达提高了一倍。该雷达除具有对空、对海目标侦测的能力外,还有空中管制和低空补盲的功能。其主要特点是抗电子干扰强、自动化程度高,性价比佳。168装备的是最新型的MAE- 5。在原有型号基础上,MAE-5的发射功率翻一翻,达到90kW,最远有效距离仍为300公里,但对战机和导弹的探测距离提高了20%,分别达到230公里和50公里。168号使用的是和170号相同的指挥控制设备,其它方面如RM-1290型导航雷达、347G型火控雷达等都和170号相同。

中国海军在拥有了这批新一代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后,其整体作战能力将取得飞跃式的提高,也标志着中国的水面舰艇建造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估计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全,全世界第二的远洋进攻型海军,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及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bbs.tiexue.net/post_911284_1.html

流花16-2油田群是什么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海上自卫队便看出了水翼艇的实用价值,认为作为近海防御兵力的鱼雷艇已不适应现代海上作战的需要,而鱼雷艇的后继型导弹艇,特别是具有高航速优势的导弹水翼艇将很有发展前途。这种艇在底部装有如飞机机翼状的水翼,舰体达到一定的速度后,水翼产生的升力会把艇体完全托离水面。它速度快,便于机动;且艇体小,十分隐蔽;装载导弹威力大,突击力强。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早就酝酿、研制这种高速攻击艇。但由于当时水翼艇的设计制造技术尚不成熟,同时考虑到日本特殊的海况(如冬季风急浪高等),因而直到1990年才在其防御中确定下来,决定首批建造2艘导弹水翼艇。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的国家就对水翼艇进行了研究,但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取得较展。1968年美国海军分别在格鲁曼公司和波音公司建成了2艘水翼巡逻炮艇,自此军用水翼艇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波音公司研制的全浸式水翼巡逻炮艇“图克姆克里”号1969年开赴越南海区,投入近海作战6个月。该艇14年7月转手给了意大利海军。1982~年意大利海军仿造“图克姆克里”号建造了“鹞鹰”型水翼艇6艘。1990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决定建造的导弹水翼艇就是以意大利的“鹞鹰”型水翼艇为母型设计建造的。

现代水翼艇按水翼形式分为割划式水翼艇、浅浸式水翼艇和全浸式水翼艇。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首型2艘导弹水翼艇则是一种尾水翼明显长于首水翼的全浸式艇。1、2号导弹水翼艇1991年2月动工,1992年7月下水,于1993年3月竣工,并已编入现役。

日本海上自卫队企图利用岛国近海便于高速攻击艇隐蔽的海区条件,充分发挥水翼艇快速、灵活的特点,在航空兵的引导下,能以艇载导弹突击敌水面舰艇,达到拦截、摧毁敌舰艇的目的。

继首型2艘导弹水翼艇之后,海上自卫队将在首型艇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种高速攻击艇,共建造6艘,以满足未来近海作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的潜艇,由于本身续航力、人员现有舱室环境下生存期限,以及潜航氧气再生装置的有效时间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其水下潜伏的时间仍然不是很长,不能满足核潜艇长期潜伏水下作为第二次打击力量的要求。目前,各国造船专家正在就核潜艇潜伏能力作全面的改进,尤其对目前潜艇舱室主要以氧气再生药板、氧气瓶和电解制氧装置等产生氧气的设备进行重点研究。

目前使用的生氧设备仍用旧方法,不可能利用它们在有限载重范围内增加太长的潜伏时间。造船工程师正在研制一种小巧的生氧设备。初步预测,这种小巧的生氧设备将是一种特殊药物组成的箱装栅片。这样一箱生氧设备,可以向潜艇提供潜伏一年时间所需的氧气。同时,这种生氧设备还能够吸收与人体代谢无关的各种有味气体,保持舱室内空气的洁净。

在舰艇动力方面,各国科研部门将对核潜艇的核燃料和发动机进行改进,延长潜航的时间。核动力推动潜艇前进方式是目前潜艇水下最佳推进方式。一些军事专家分析,除非超导发动机的研制有意想不到的进展,近一个世纪之内不可能有更为先进的潜艇推进方式出现。所以核动力推进很可能是未来潜艇首选的推进方式。但是,核动力发动机的功率和高速运行总是有限度的,要提高水下航速不得不从减少潜艇水下航行所遇的阻力入手。为此,造船工程师们认为,用减少艇体开孔和提高艇体的光滑程度,在艇体表面喷涂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的方法,来达到降低阻力、提高速度的目的。还有一些工程师提出建造一种“皮动潜艇”,使潜艇像蛇一样可以弯曲前进,以增加潜艇的速度。尽管这一方案目前还不为大多数造船工程师和军事专家们所接受。但这里面却很可能孕育一种新型高速突击武器的可能性。

潜艇的最大优点就是隐蔽性强。但是由于各种水下探测技术的发展,现有潜艇噪声以及艇体反射的回波易被对方接收等原因,其隐蔽性能正日益降低。为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只有在降低潜艇的噪音和减少艇体的回波上下功夫。

潜艇的噪音主要是由于潜艇螺旋桨转动及其他机械工作而产生的。目前各国潜艇的降低噪音工作主要放在改进潜艇发动机和螺旋桨结构,以及在产生噪音的各部位敷设隔音装置等技术上。

眼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降低艇体回波的主要方法是在潜艇体外层喷涂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的涂料和增加潜艇的下潜深度。增加潜艇下潜深度主要是增加艇体外壳的耐压强度。目前美国正在研究一种用增强塑料代替金属潜艇外壳的技术。这种塑料是一种新的环氧树脂聚合物,很光滑也很硬,并具有很强的耐湿性。经过试验证明,用增强塑料制成的潜艇,最大下潜深度可达4000米以下。攻击潜艇主要用于近程突袭,所以其武器装备将随着近程武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据分析,粒子束武器和激光武器将成为未来水面舰艇的主要武器。但由于这两种武器不适宜用作未来潜艇的武器,所以军事专家们迫切期望能有一种在水下发射时能量无衰减或衰减量很小的类粒子束武器的诞生,以弥补水下攻击潜艇无后备武器的缺陷。一些军事专家们正为此而努力。相信在21世纪装备这种新型的类粒子束武器的攻击潜艇将会问世。

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潜艇会随着加快航速、增大下潜深度、降低噪音以及延长反应堆寿命等技术的发展而更加先进。

可燃冰试是否成功?

流花16-2油田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距深圳东南约250公里,包括流花16-2、流花20-2和流花21-2三个油田,平均水深412米,是我国海上开发水深最深的油田群。

开发和探明该油田群的油气量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前期勘探和开发中,该油田群的产量已经逐步提高,但仍需要继续投入更多的技术、设备和人力来加强勘探和生产。

该油田群的开发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由于油田位于南海的海上,需要克服复杂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如风浪大、海况恶劣,以及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等。此外,开发和运营成本也很高,需要制定高效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障该油田群的开发和生产安全,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油气勘探和开发能力,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环境保护和应急救援能力,确保油田群的稳定运营,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能源的限制越来越严峻,海洋油气愈发引人注目,海洋石油勘探和开发设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逐步降低,海上油田勘探和开发的前景越加广阔。流花16-2油田群的开发经验为我国海洋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在加强勘探和开发的同时,还应注重技术创新和环保措施的实施,努力实现海洋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油田勘探和开发,流花16-2油田群还可以为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油田开发将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就业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推动经济发展。此外,海洋油气勘探和开发还可以促进我国海洋装备、海洋工程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增强中国在海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流花16-2油田群的意义

1、丰富石油:流花16-2油田群储量巨大,探明后将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2、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油气开发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流花16-2油田群的开发将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3、促进海洋技术创新:海上勘探和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设备,开发流花16-2油田群将为我国海洋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4、提高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开发成功后,流花16-2油田群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5、探索海洋开发新模式:海洋油气开发不断推进,流花16-2油田群的开发将为未来海洋油气开发和生产提供宝贵经验和探索新模式。

中国海警船的新型4000吨级、多功能海洋执法船

6月2日,国土部就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成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截至目前,试井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

本次天然气水合物试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井开钻,5月10日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出天然气。

自5月18日试成功之后,一直到6月2日,已连续22天产出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目前,钻井作业安全,试区海底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大气和海水甲烷含量无异常变化,没有环境污染。

中国海域“可燃冰”量约800亿吨油当量

据了解,这次南海神狐海域开的“可燃冰”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也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一种。

据预测,“可燃冰”储量巨大,国际上公认的全球天然气水合物量相当于21万亿吨油当量。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预测量达800亿吨油当量。通过地质勘查,我国南海海域已经证实了有两个千亿方的大型矿藏。下一步,试开团队将继续进行不同矿区和不同类型的“可燃冰”试开工作,为促进“可燃冰”勘查开产业化积累更多经验。

力争到2030年实现“可燃冰”产业化生产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替代能源。“可燃冰”试成功,对于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石油等的对外依存度意义重大。我国将设天然气水合物为第173个新矿种,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机制,推动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力争到2030年,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生产。

“蓝鲸1号”海上钻井平台功不可没

中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成功,也彰显了我国装备制造的能力。在这次试开成功,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蓝鲸1号”海上钻井平台功不可没。

“蓝鲸1号”海上钻井平台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相当于四十层楼的高度,它的最大作业水深可达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更是可以达到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蓝鲸1号”还装配了全球最先进的液压双钻塔设计,可以实现一边打井、一边接管,让深海钻探作业效率提高30%的同时,能耗降低10%。此外,它还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DP(船舶稳定)定位系统,最精确的定位误差达到了0.1米,作业时可以在海中保持纹丝不动。

据了解,除了南北极及特殊海域海况的情况,“蓝鲸1号”可以覆盖世界上深水发现的所有油气田的勘探开发。

海上浮动核电站是怎么回事,我国何会斥巨资建设?

中国海警3411船在马航客机失去联系后, 中国海警指挥中心立即启动一级应急机制,立即调派距客机可能出事海域最近的“中国海警3411”船全速赶赴相关海域。海警3411船总吨位4450吨、长113.5米、宽15.5米、续航力3500海里、持航50个昼夜、无限航区、配备现代化的通信导航设备GMDSS、最大航速可达 20节。

3月9日13时30分,“中国海警3411”船抵达马航客机疑似失联海域中心位置,按部署开展搜救工作。截至19时,海警3411船在搜救范围内航行60海里,搜索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尚未发现可疑物。

3月9日11时30分,“中国海警3411”船进入疑似失联海域。据了解,该船成立了观察瞭望、搜救、通信、医疗、摩托艇施救和后勤保障6个工作小组,所有人员全部参与搜救行动。中国海警局也成立了专家小组,对现场海域的海况、洋流、水温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为前方搜救工作提供支持。

13时,海警3411船抵达马航客机疑似失联海域中心点附近。通过雷达发现,现场有8艘船只,并与现场搜救的2艘马来西亚船只取得联系,马方船只表示尚未发现有关目标。

13时12分,“中国海警3411”船已与中国籍商船“泰顺海”号取得联系。经询,该船已在现场搜索5个小时,未发现马航失联客机线索。

13时30分,海警3411船抵达马航客机疑似失联海域中心位置。截至19时,海警船在搜救范围内航行60海里,搜索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尚未发现可疑物。

根据海洋气象专家对疑似失联海域海况、洋流、风速等因素的分析研判意见,海警3411船充分利用船载强光探照灯和夜视仪器等装备,进一步扩大搜寻范围,连夜继续全力搜索。 中新网2014年1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1月23日,中国海警2401船完成建造并交付中国海监东海总队。

中国海警2401船是国家海洋局重组以来第二艘完成建造并交付的新型4000吨级、多功能海洋执法船。该船交付并择期入列后,将在加强对中国主张管辖海域实施有效管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海警2901”船的满载排水量达1.2万吨,航速达25节。该船装备有76毫米速射舰炮、2门副炮以及2挺高射机枪,航速达25节,不论是续航力、耐冲撞性能、适航性、速度各方面都对周边国家海上执法船具备较大优势。另外,从“2901”编号的头一个数字“2”可以看出,该船在未来将隶属海警东海分局,钓鱼岛方向将成为其巡航的重点。

吨位大的海警船对挤撞、驱逐意义重大,“中国海警2901船”,吨位超过了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所有巡视船只,目前是世界最大海警船。该船入列后,将在加强对我国主张管辖海域实施有效管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海警3901”船的满载排水量达1.2万吨,航速达25节。该船装备有76毫米速射舰炮、2门副炮以及2挺高射机枪,航速达25节,不论是续航力、耐冲撞性能、适航性、速度各方面都对周边国家海上执法船具备较大优势,是世界最大海警船,被外媒称为“怪兽”。

此外,“海警3901”的船艉有直升机平台和机库,可搭载直-8重型直升机,这是我海警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对我国海警力量加强海上维权实力大有帮助。

由于“海警3901”的自持力较强,可以在海上巡逻更长时间。该船未来也将作为我国在南海海上巡逻的核心指挥船使用,成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的中流砥柱。

俄罗斯首座“海上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正式开赴俄远东地区,为那里的边远城市和海上钻井平台等工业设施提供包括大量电能和热源供应。这种浮动核电站相比传统的核电站而言,具有机动性强、建设成本低廉的优势,可以根据需求随时为那些缺乏电能和能源供应的边远地区提供保障,

所以自俄罗斯开工建造其首座浮动式核电站之际,很多国家就开始了这种新型核电站的基础研究工作,并且很多国家也对这种小型浮动式核电站表示了很大的购买或者租借兴趣。那么作为拥有300万海洋面积、大部分城市都位于沿海地区、且需要大量电能供应的我国,后面是否有必要建造浮动式核电站给沿海城市或者边远海洋岛礁供应电能或者热能呢?

其实这个问题怎么说呢?

有发展的趋势和必要,但是注定不会成为主流发展模式。

首先从发展趋势和需求来说,我国大陆地区和港澳特区有着充足且稳定的的电能供应,所以对于电能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南海海域我国拥有的几十个岛屿中,至少已经有近十个岛屿长期修建了基础设施,并有人口长期居住。比如此前南沙海域的已经成功修建了房屋、4E级别跑道的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这些长期需要驻守、且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多的重要岛屿,都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而这些常驻岛礁时至今日的能源供应依然依靠小型货轮或者登陆舰定期补给。

但是对于这些重要的岛屿而言,守住这些岛屿不仅仅是关于国家领海领土安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像永暑礁、渚碧礁这些建设有跑道的重要岛屿更是直接影响整个东南亚、乃至南平太洋的关键军事基地。比如根据地球三维模型就能够看出,军用飞机从永暑礁或者渚碧礁这些重要军事基地起飞的话,能够覆盖的巡防海域范围有多大?这不仅能够大幅提升我国对整个南海海域的空中信息感知能力,更能够大幅提升中国海军在南海海域维护主权利益和防范他国军舰、飞机随意进出我南海海域的根本性战略国防安全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重要的军事属性岛屿而言,为其配备能够长期供应电能和热能的核电站就很有必要。但是浮动式核电站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南海海域一直以来风浪太高、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时间处于高海况状态,如果建设小型浮动式核电站长期部署在永暑礁、渚碧礁这些重要军事保障岛屿港口的话,除非专门修建一座能够为军舰提供避风的半开放式港口来避免海浪的侵袭,否则

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的话,就算是小型浮动式核电站在港口被海浪吹翻造成严重核泄漏事故的话,不仅会对整个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而且也将影响近半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毕竟从欧洲和中东地区每天几百艘船舶都要通过南海海域将物资往返于亚洲各国。

所以从实际需求来看的话,俄罗斯兴建浮动式核电站是因为俄罗斯远东地区不适合建设大型电厂、同时建设陆地型核电站成本太高,但是俄远东地区又有好几个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和内陆港口,海岸线附近还有大量需要电能供应的钻井平台,所以建设一座浮动式核电站恰好能够在满足能源供应和低成本优势之间做到双平衡。

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大部分重要、且需要长期战略驻守的岛屿都位于海洋环境恶劣、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南海海域,与其参考俄罗斯建设这种搭载在驳船上的浮动式核电站而言,还不如直接在永暑礁和渚碧礁这些常年驻守、且建设有跑道长期需要电能供应的岛屿陆地上,建设一座小型核电站更为安全可靠的多,而且建设和运营成本也更为低廉,

毕竟对于这些长期需要能源供应的岛屿而言,就算建设了小型浮动式核电站也需要长期停泊在港口不动,还不如建设成陆地型、安全可靠性更高的小型核电站一个岛屿一座其实更好。

从现实需求来说,这种小型浮动式核电站似乎并不适合我国国情需要,但是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因为这种小型浮动式核电站能不能移动主要看搭载平台,其核电供电和热能供应部分全部是一体化建设设计的。

如果将其整体化部署到永暑礁等陆地上的话,更符合我国南海海域安全需求,如果将其搭载在驳船等移动船舶平台上的话,也能为那些并不需要长期大规模驻守、但是仍然需要定期提供电能供应的岛屿应个急。同样对于美济礁、永暑礁、渚碧礁这些长期驻守的军事岛屿而言,建设一两座这种浮动式核电站可以在这些岛屿自身小型核电站出现故障的紧急情况下,为其不间断供应所需能源,避免影响整个南海海域的军事布防,不过搭载平台更应该换成海况适应性更强的远洋货轮平台更好。

至于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的供电问题其实完全不需要担心,基本上所有的沿海城市电能供应问题都全部依靠海岸线附近的风力发电和国家几十年辛劳建设的西电东送工程提供,所以沿海地区根本不愁缺电的问题。同样对于这些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且人口稠密的中大型城市而言,附近港口长期停放着几座运行中的核电站会不会造成安全隐患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像天津港大爆炸所造成的的危害和战略隐患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所以浮动核电站显然不符合这一趋势和安全需求。

当然随着我国产航母的建造,后面我国将建设多艘国产核动力航母装备服役,未来沿海某座城市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下的紧急缺电的问题,完全可以派遣国产核动力航母过去应急。这样既提升了核动力航母的多用途扩展能力,也避免了巨资建造的浮动核电站一旦后期运营不善、造成长期闲置、巨额浪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