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春三月,到底是几月?
2.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啥意思?
3.“三月看三七,四月看初一”,俗语农谚预测年景,啥说法?
4.清明雪是什么意思
阳春三月,到底是几月?
“阳春三月”指的不是新历的三月份,而是农历的三月份。——也就是大约新历四月的时候。
汉代刘安在其所著的《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清明节”也有“三月节”之称。
例句:
1、阳春三月烟花如海,风月无边吟赞春秋。
2、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花“争开不待叶”盛开于枝头。它芬菲烂漫抚媚鲜丽,如一片片红霞,与绿树婆婆的垂柳相衬映,形成了桃红柳绿柳暗花明的春日胜景。
3、每到阳春三月,杏树枝头上的蓓蕾就惊醒了。那些嫣然微笑的花朵,一簇簇,一串串的,也有单个的,真是干姿百态。
4、阳春三月,情绽花开。柳叶也在那硬邦邦的树枝里长出了嫩绿的芽,这儿一从,那儿一簇很不少。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柳树新芽,像一片绿油油的衣裳,随风摇曳,好像是一个个淡妆浓抹的少女。
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啥意思?
三月怕三七,三月里最怕三月七日,三月十七日,三月二十七日这三天,为什么会怕这三天呢?三月是播种的季节,这时候大家渴望的就是三月下一场雨,都说春雨贵如油是有道理的。
一是三月下雨很难得,另一个原因就是三月下雨对百姓们意义重大,若三月没有降雨势必会影响耕种。大家当时把种子种下去了,如果天很干,对种子的生长肯定是不利的,对百姓们的收成很有影响,一不注意就会是颗粒无收。
所以说怕三七,是说古人怕三月不下雨,这个三七我们可以理解成整个三月。三七若是不下雨,就是整个三月不下雨,这对百姓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所以农村人们都渴望着三月下雨,三月不下雨成了他们最担心的事,这就是前半句俗语的由来。
四月怕初一又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四月可不用担心干旱了,和三月相反,到了四月份农民们想的就是不要再下雨。若四月一开始就下雨,还是那种持续小雨,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很不好的。
“三月看三七,四月看初一”,俗语农谚预测年景,啥说法?
农历三月初七,老话说“三月看三七,四月看初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别吗?
国家气候中心3月29日发布公报,公报中称:预计今年5-9月汛期气候状况总体一般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台风偏重。
公报中明确预测:西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5月26日)偏早,雨量较常年偏多;梅雨开始时间接近常年(6月8日),雨量接近常年偏少; 华北地区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7月18日)偏早,雨量较常年偏多。
另外,公报中预测今年夏季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可能有较重汛情。
以上,是气候中心近日发布的天气预测,农民朋友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多留意天气预报,做好防范措施。特别是,对于种植蔬菜的菜农,更应该注意天气走私。
我们现在有科学的预报系统,能够事先做出预测。但是,在古代农民可没有这样的待遇,基本上是靠老天赏饭吃!不过有一点是一样的,天气的变化对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古代的技术和防范手段不发达,古代农民只能靠平时的经验来总结。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句古代的农谚,“三月看三七,四月看初一”,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看一下!
“三月看三七,四月看初一”,这句农谚是古人针对农业生产和时节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一句经验总结。这句谚语一看就知道是针对于北方地区的,拿到南方和东北可就不实用了。并且,这里的三月和四月指的是农历三月份和四月份。
这句农谚的前半句,说的是农历三月里要看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这三天。明天刚好是三月初七,我们来看看这几天有啥特殊的。
我们细心的话就能发现,初七、十七、二十七都是每个月上中下三旬的后三天。其实,古人这么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都知道古人种地是看二十四节气的,根据节气安排播种和收获的时间。而这三个日子前一个节气是清明,后一个节气是谷雨,这两个节气是农民种地的大好时节,小麦、大蒜追肥浇水,这个时候下点雨还是比较好的。老话“春雨贵如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有的地方这个时候也是不需要下雨的,比如,东北地区到了每年的公历4月下旬开始播种玉米和后期的大豆。如果,降雨比较多,加上东北的土壤黏性比较重,地里会存水,播种机就进不去地里了。所以,这句农谚又不适合东北地区。
老话说“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等等, 都是说清明前后对越冬作物的返青生长是有好处的。再有,谷雨一过,小麦也进入灌浆期了,正是需要水分的时候。 老话有“谷雨无雨干到重阳”的说法, 也就是说在谷雨前后几天都没有下雨,就可能预示着今年可能会有旱情。所以,这三天下雨对庄稼的生长是有利的。换句话来说,古代农民是害怕这三天不下雨的,庄稼的后期长势就靠这三天了。
作为麦农来说是期盼着这3月里这3个日子下雨的,但不希望四月初一下雨。老话有“初一雨下一夜”的说法,所以,古人是比较关心四月初一这天有没有下雨。如果下雨的话,预示着整个四月份里会断断续续地下雨。
这个月份要是多雨,没有好天气,对春耕来说就是灾难了。农历三月份农作物播种完了需要雨水的滋养,但是到了农历四月份就不需要太多的雨水了。庄稼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加上田间密不通风,就容易引发一些病害。并且,每年的公历5月下旬一些地区也开始进入汛期,雨水多可能会导致庄稼被水淹,甚至会出现洪水的情况。
另外,四月份是小麦的扬花期,是花粉传播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个时候我们会给小麦打药防治病虫害。所以,这个时候老是下雨不仅影响打药防病,还会影响后期的产量。
农历四月份不只是小麦需要阳光的,万物的生长也需要阳光,有了阳光作物才能长得更好。
老话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代人们温饱都不能解决,更没有余粮。 一旦出现坏的天气,影响收成,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就大了,甚至会出现挨饿的情况。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农谚,说得还是挺有道理的,我们想想是不是这样。好在,我们现在有更及时的天气预报系统,可以早做准备。并且,我们现在的防范手段也更多了,无论是喷施生长调节剂还是追肥打药,又或是浇水排涝,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您还知道哪些农耕经验的俗语农谚呢?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分享,互相学习!
农历三月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刻,老话说“三月看三七,四月看初一”。“三七”分别指的是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那这三个逢七的日子又有什么可看的呢?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的雨本来就十分的稀少,农历三月三过后正是北方小麦拔节生长的关键时刻,南方的水稻也开始下田插秧,此时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农田,而雨水正好就是最好的灌溉方式。
三月看三七
三月的三个七“初七、十七、二十七”又分别处在整个农历三月的上旬、中旬和下旬,连通了整个三月。按照古人的经验,这三天要是都不下雨的话,那么意味着整个农历三月会比较干旱少雨,田间作物会因为缺水生长不好,导致产量降低。这在古代人眼里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主农作物歉收之兆,故有“三月看三七”一说,实际上就是看这三天不下雨。
四月看初一
如果说人们怕农历三月不下雨,那农历四月就正好反了过来。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四月初一作为四月的第一天要是下了雨,那么也就预示着整个农历四月的雨水都会比较多,这是人们所不希望看到的。
尤其是对小麦来讲,前期对雨水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农历四月正是小麦扬花接近成熟的时候,此时是不需要太多雨水的,此时雨水过多的话,会影响小麦的扬花,从而影响小麦的质量。民间有“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瞎瞎”一说。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农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古人的智慧,令我们由衷赞叹。
在我家乡,对这句农谚倒没有听说过。对于春天以至于上半年的年景预测,我地倒有一句著名农谚,那就是"四月八,冻死鸭。"过去湖南春季,一般会有三次大寒潮,二月冻桃花开,三月冻梨花开,四月冻桐子花开。所以说四月还有一次大寒潮,那就是山上桐子花开的时候。而五月端午,又是涨端午水的时候。所以湖南的上半年,阴雨冷冻的日子多,气温也在低位徘徊,往往北方都二十多度了,湖南比北方还低,在十几度之间,很不利于作物的种植。今年据预报,又是一个冷夏年,所以到现在已过了清明,还不敢种豆角。
清明雪是什么意思
清明雪就是清明节下大雪,就是天气问题。
“清明遇见雪,三月寒不歇”这句农谚说的是在清明时节出现下雪天气,预兆农历三月天气寒冷,具体来说:“清明遇见雪”这里说的是清明时节,今年清明是在4月5号到来,这样在这时间出现下雪天气,“遇见雪”就是遇到下雪天气,说明到了清明时节还是大雪纷飞的天气。
“三月寒不歇”这里说的是农历三月,“寒”指的是寒冷天气,说明寒冷天气会频繁到来,“不歇”就是不停歇,说明还是有寒冷天气,这是倒春寒天气预兆。清明桃花雪,三春地生金。清明时节北方出现下雪现象很正常,古人认为是丰收的兆头。
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