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有哪些神话传说?
2.二月二有什么来历和讲究?
3.关于井的传说
中国有哪些神话传说?
1.上古神话十则,按时间顺序排列:
====================================================================
--------------------------------------------------------------------
盘古开天: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盘古。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直到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盘古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盘古却因疲劳过度,累死了。他死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
女娲造人:在盘古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
炎帝击石生火:人类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大多是雷电击在大树上所产生的火).有个人便想人类总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决定自己要创造一种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猎中,他一失手未将石制的标枪命中猎物,不过他发现标枪与地上的石头相击时产生了火花,于是他就捡了很多那里的石头来试验,结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为他发现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个部落都一致拥他为王,这个人就是以火德为王的炎帝.之后他又创造了耕种方法并且教会了人类耕种,所以他又被称为神农.
--------------------------------------------------------------------
神农试百草: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
精卫填海: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张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
刑天舞干戈:炎帝得知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消息,悲痛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全身无力,这件事被早想篡位的义和知道后,义和便起兵造反,炎帝被困荒山之中.兵变的事被炎帝最忠诚的战将刑天知道后,刑天立即带兵前往平乱.刑天的部下虽然勇猛,但是义和兵众实在太多,刑天的部队全部被灭.刑天一怒之下以自己的血祭战戈,战戈得饮主人之血不但变的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边.刑天凭一人一戈将数万叛军悉数杀尽,义和也死在了刑天的战戈下.刑天成功的救下了炎帝,但是自己却因身受多处致命伤,最终全身血淋淋的站着死去.
--------------------------------------------------------------------
黄帝战蚩尤:也许应验了那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华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战事连连,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华夏被分为五个大部落,这五个部落中以黄帝和蚩尤的部落势力最大,黄帝因不愿看到百姓因战争而受苦,便想停止这种战争局面,要想叫无休止的战争停止谈何容易?最后只得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先后分别消灭并收服了那三个较弱的部落.最后集中全力在逐鹿与蚩尤展开决战.蚩尤兵败逃跑.黄帝命应龙(应龙:龙族的一类,长着翅膀的龙.在机缘巧合下被黄帝收服.)前往追杀.应龙不负期望将蚩尤杀死并割下蚩尤的头颅献给黄帝.
--------------------------------------------------------------------
共工怒触不周山:多年以后,黄帝的后裔颛顼登位.颛顼颁布了众多法典将华夏大地治理的很繁荣.法典给大部分人带来了利益,但是也侵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共工就是被侵害的最严重一人,他纠结了很多人一起起兵造反.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无敌,直逼不周山(王城所在).祝融身为大将,带兵下山迎战.祝融武艺与法术厉害无比,而带兵之道更是远胜与共工,共工一方全军覆没.仅剩共工一人.共工宁死不投降,最后盛怒之下一头撞向不周仙山.共工法力何等之强?这一撞可不得了,竟将不周山撞翻.这不周山不仅仅是王城所在,也是擎天柱.天门敞开,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
女娲补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
--------------------------------------------------------------------
后羿射日: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
====================================================================
上述神话的时期全是未进入文明的时期.称为上古神话.
大禹统治华夏时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文明时代
2.黄帝和蚩尤的故事详细版本:
相传,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发生在涿鹿,蚩尤施展了法术,三天三夜大雾弥漫,对面看不见人。黄帝命令制造一架指南车,识别了方向,大败蚩尤,最后擒杀了他。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2o)、舜(sh)n)、禹(y()。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3.干将、莫邪
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
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将、莫邪是一把挚情之剑。
4.百鸟朝凤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的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二月二有什么来历和讲究?
二月二又称为中和节,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资料!
2006年3月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这些记载表明,中和节是从唐德宗时期确认的。但是,中和节有些活动内容却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时去东郊祭日,秋分时去西郊祭月。太阳糕来源也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时,从春分活动中吸取了祭日的内容,充实了中和节,于是中和节与春分混而难分。
(一) 太阳神?
太阳神,又称日神。这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内蒙古阴山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中就有拜日神的形象。道教兴起后,多称祭祀太阳星君、日神。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关于太阳的传说有很多,大汶口陶尊上已有日月形象。传说最早时有十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才变成一个太阳。又传说太阳是一个男子,月亮是一个女子。从汉代画像石上看,太阳中居住三足乌,后来把太阳神人格化了,变成男人形象,甚至有妻。于是有太阳神、太阴神之分。传说他们分居于日宫、月宫之中,主宰天下大事。这些传说虽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创造,但其中也反映了他们的实际感受。人们日出而作,有了温暖,可以种植庄稼,入夜和阴天太阳又消失了。诸如此类变化,使人们产生联想,最后创造出太阳神。至于太阳中的玉鸡传说,可能是把日出与鸡鸣联系起来,认为太阳和鸡是伴侣,一旦鸡鸣,太阳升起,人们就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耕耘。?
祭太阳时,要供奉太阳糕,这种糕以江米粉制成,上面印有太阳和乌鸦图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鸡。民间也以吃太阳糕为美食。
(二) 土地神诞?中和节也祭土地神。土地神即古代社神,也是自然崇拜之一。但土地神或社神生辰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有的定在六月初一,有的定在七月七,但以二月二为居多。?
传说最早的土地神就是土地,当时还无神像。海南黎族的土地神多以石块为之,后来才人格化。起初人格化的土地神是勾龙,后为土地神。土地神原为女性,故曰地母,后来又有男女两性,称土公、土母,土地爷、土地奶奶,还有了土地庙。民间流行的“土地娶妇”,也是一种社祭之礼。在《水浒传》中说到有一幅“土神祛水怪”,描述土地神协助起义军征战的情形,说明土地神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江苏、安徽有盛大的土地会,祭祀土地神。在祭土地神时,有的地方还敬谷神。吉林民间传说:古代有一位妇女叫谷慧,生孩子时期只有高粱米充饥,因此而亡。后来在她的坟堆上,长出两株谷子,她托梦让丈夫种谷子,才有了谷子磨成的小米,谷慧也就成了谷神。
(三)祭神农?
民间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分,而常把春分视为社日,其间供奉土地神、五谷神。吃社饭、喝社酒,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时共食的遗风。在祭土地神的前后,历代朝廷都祭神农,皇帝还要亲自举行躬耕仪式。所谓神农,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后土的,后土为社稷,又称田神。过去各个大城市均建有神农庙,以京都为最。因为祭祀神农时,皇帝要亲自祭祀,举行躬耕仪式,以便倡导农业生产,所以北京的先农坛规模甚大。祭祀神农时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龙王祈求降雨。
(四)龙抬头?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中和节后,春天来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复活了。在此之际,人们引龙回。中国远在六千年前就产生了对龙的信仰,当时有玉龙、龙盘。商周时期的龙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传入以后又出现了龙王。山东惠民地区过一种春龙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回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在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同时,为了农业丰收,需要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浇灌。因此祈求雨水成为中和节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玩龙戏,此举是将祭龙与求雨融于一炉。?
中和节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颇有影响。侗族也称二月二为龙抬头,节日期间以户为单位,请亲友,在野外会餐,企盼丰年。不过侗族称接龙为接牛,即犀牛,认为犀牛是龙的象征。过节时,人们从村外牵小牛,以小牛为诱饵,引龙进村。然后杀牛祭龙,分食牛肉,各家吃酒,边饮边呼划“玉龙归位拳”,唱“玉龙归位歌”。最后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标志犀牛回家,龙归位了,村寨就可以五谷丰登了。达斡尔族也称中和节为“二月二”,满族称虫王节。
(五)花节?
花节,又称花朝节,具体时间不一,一说为二月初二,一说为二月十二,一说为二月十五。传说此日为花的生日,此时各地都拜花神庙,庆花神诞辰,伴随而来的是赴野外观花、植花木、捕蝶,或举行赏花会。北京民间多前往天坛等地赏牡丹,也植花种草。云南等地则流行插花节。四川所过的游江节和杭州的香市,也是一种踏青、赏花活动。?
此外,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禄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二月二过后,广大农村开始耕地,南方则广种桑树,山区则进行春猎。
二月二龙抬头中和节侃吃
“二月二”,是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之一,这天,唐代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亲自倡导定为“中和节”,民间又称“龙头节”。过节时,人们围绕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耍龙灯亦缘于此,此节与人们的农事活动密不可分。
相传此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亲自扶犁御耕。后世的黄帝,尧、舜等纷纷仿效。到周武王甚至作为一项重要国事来实行。
此方一些地方,二月二早起炒豆子、爆玉米花,有的还一边炒一边吟:“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祈求来年丰收,生活富足。二月二时,北方土地刚刚解冻,万物复苏,春雪催人,人们要准备春耕春种了。
二月二,百虫复苏,江苏一带,这一天还有祭虫的习俗。这天,家家把陈年的糯米、玉米、高梁、芝麻等磨成粉,做成寿桃、卷团等各种果子形状,或鸡鸭等形状。蒸熟后,插上青竹梢,黄昏时送到田头或祖坟边,祈求百虫不会伤害田中稼禾,希望当年五谷丰登。
中和节时,有的地方要吃太阳鸡糕。太阳鸡糕的制法是:用糯米制成糕,在糕上用米做一只一寸长的象征鸡的动物,或在糕上印上象征鸡的图案。太阳鸡糕中的鸡,代表着太阳,用太阳鸡糕来祭日。
二月二这天,老天津卫人讲究吃春饼,也称“春盘”。讲究点的,把清酱肉、熏肚花、酱肘子、香肠等切成细丝,也有配成南味杂拌儿的,它是用熏鸡丝、小肚丝、火腿丝、香肠丝、外加葡萄干、以香糟、料酒、白糖、酱油掺杂而成,咸甜香郁。
此外还要素烹掐菜(即掐去两头儿的嫩绿豆芽)、肉丝炒韭黄、肉丝炒菠菜粉儿、摊典菜,和卤味一起卷薄饼,人称“龙鳞饼”。孩子们对此物钟爱有加,一来味道鲜美,二来可以用手卷食,无拘无束。
二月二,民间讲究吃春饼煎焖子。焖子讲究用绿豆粉做成,软中有硬,富有弹性为上品。锅中倒入少许油,将焖子切成小块、用慢火两面煎黄,装盘后浇上芝麻酱和蒜汁,点点香醋,味美至极,也有配食芝麻烧饼、油酥烧饼的,全依各人所好。
2)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过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动也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一般要吃春饼,也叫吃“龙鳞”;吃饺子,也叫吃“龙耳”;吃面条,也叫吃“龙须”,北京的龙须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讲究的是吃春饼,俗称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甜面酱,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须肉、豆芽拌粉丝、酱肘子等。味道适口,吃着顺味。俗话说“盒子菜样样有,五谷丰登好年头。”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天清晨,家家户户用柴灶里积存的柴灰连续不断的在地上撒成一条长龙,直延伸到附近的河边或井边,用意是把懒龙送走。然后又用黄土从河边或井边开始,撒成长龙,直到自家门前,用意是把勤龙引回。因为龙可以行云治水,这种引龙活动,用意是春暖后有几场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长,五谷丰收。 为了尊崇龙,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妇女们必须停止针线,以防"扎坏龙眼"。 由于二月二这天已是"惊蛰"之后,阳气上升,各种冬眠的昆虫陆续复苏,所以,这一天,还有一个驱除毒虫的活动。家里的老人要在早上手持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里念叨:"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认为这样一来,蝎子、蜈蚣等害虫不能复苏。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的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这天应时素食是煎焖子。焖子是淀粉熬成胶状块,把它切成小碎块,放在平底锅上用油煎炒,煎到有一层**脆皮时,盛在碗里,用芝麻酱调稀,撒上蒜末,拌好后即可食用。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非常可口。
3)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4)“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5)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称“农历二月二”为“中和节”是个误会。中和节起源于唐朝。据《旧唐书·德宗纪》等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官员休假一天,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长安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祀太阳。中和节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农历二月初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这是一种讲求卫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还有吃炒豆的做法用来驱虫。人们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蹦响,以此惊动虫蝎,将之驱赶。至于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这里就不用赘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关于井的传说
茶棚老井的传说
《青丝井的传说》
在《青丝井的传说》中的少年张晓骥宁可永辞江湖也要与魔教女子卢绊儿同生共死.他们只求夫妇二人永离江湖,找一个人迹不至的地方种田养花,了此一生。可是那些所谓的“名门正派”终究是不会让一个望族之后和魔教有所牵扯。
为什么卢绊儿和张晓骥躲都躲不开这人世的纷乱?江湖真是最冷酷的一架机器,按它自有的程序运转,辗压碎一切它也可以无动可衷的。而就在雀屏山庄,就在那面白石屏上,本来已细书着二十七个名字,每个都是一颗心,如果卢绊儿愿意的话,可以随手点中任一个,摘取其一生一世。可是在月下挥剑、愈斗愈勇、已汗流浃背的张晓骥让她觉得她这一生,没有选错!可是他们这段爱,纵众人皆欲杀之,但我意犹然。
“且对中庭颜如玉,莫行世外乱披风!”
张晓骥 一剑舞起,他就能感觉到自由。那自由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在拂去尘灰俗意之后、蒙在那个躯体下面的矢矫不群的灵魂所追求的自由知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
“青丝井
七丈深
百年结发待良人
郎心皎如天上月
妾意宛似 ”
魔教的女子以前都是在青丝井唱着这一首歌期待一个梦中情人的。卢绊儿待到了她的梦中情人,即使两心不疑,无法百年结发。
真正的爱情就象真正的龙一样,龙飞于天,或潜于渊,整日幻想着穿上蟒袍的人是不能真正看到它的,看到了反而会怕,视之为妖,视之为孽。真正的爱情是寂寞的。 而在这个传说中真正寂寞的是爱上爱情的古双鬟。像古双鬟一样真正在背负着成长使命的,却不是张晓骥和卢绊儿,而是那些仰望着他们的传奇,对江湖的渴望方兴未艾的少年们!他们单纯而执著地相信凭着一支旧剑、心中的一抹渴望必可闯荡天下。也许要到他们长大成名号令江湖时,他们才回看清这个直截了当恩怨分明的江湖、这个杯酒慰寂寥的冷雨江湖。
关于英国圣井的传说(英文)
三娘井的传说
江都县塘乡三娘村,有一口据传有千余历史的古井,人称“三娘井”。
井口有一个红中夹着白点的花岗石井栏, 井栏下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形暗红色花岗石大盘底 座。井深10多米,井水清澈,井内壁用小青砖砌成,长满着苍绿的青苔,水质甘甜。三娘村人世世 代代喝着她,在此生活、繁衍,安居乐业。井的南边是一条明净的小河,井的下坎有历代修竣此井所立的数十块石碑。可惜的是小河早被填平,石碑在“破四旧”的人年代被人挖走。
三娘井有许多不解之谜:一是井栏的内侧有29条半沟痕,29条十分明朗,另一条仅为其他沟痕的一半; 二是井栏底座上那根为了防止井栏底座散裂的3.5厘米宽的铁箍,几乎天天是潮湿的,但 它乌黑铮亮,一直不锈不蚀,为何呢?
相传,这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传奇故事紧密相连。说是这个村有个聪明漂亮的女子名叫三娘,与百姓朝夕相处,大家都很喜欢她。刘知远选妃时将其选入宫中,但她仍喜欢过清贫的村妇生活,想往和乡民和谐共处,入宫后一直郁郁寡欢。刘知远很喜欢她的朴质、善良,对她很为宠爱,三娘却对他说,她仍喜欢乡村生活,希望皇帝仍允许她回归田园,与乡邻们在一起。刘知远没有办法,只好忍痛送三娘回归故里。
这里原来旱情严重,且河水较脏,为了造福乡民,三娘回村后,就请人打了一口井。最初她请大家来打水时,大家以为她是皇娘,不敢靠近,后来见三娘待人和蔼,每天清晨,都为群众打扫井台;冬天,当井台冰冻时,她起早呵冻,把冰凿开,等候乡民们上井提水。三娘尊老爱小,惜穷怜贫,无丝毫皇娘的威严,倒有村妇的亲切,大家又像当初一样与她相处。该村共有29户人家,家家都夫妻双全,儿女满堂,唯有三娘孤身一人。虽然三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们,但大家对她仍有敬畏感,来打水时也都在各自的习惯位置打水,所以周围便留下了29条深沟,而三娘打水的地方,别人从来不站,她仅一人,吃用水都少,自然痕浅。
一天,大家来打水时,发现井栏裂开了,于是赶快去告诉三娘,发现三娘已经死了,神色非常平静。传说李三娘死后,每逢大雾弥漫的清晨,人们仍常能在她家门前的井边看到李三娘足迹。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将此井称作“三娘井”。原来的村庄也就随之而称为三娘村。那井上的铁箍据说是刘知远知道三娘逝去的消息后,特地请人打的,这铁箍结实,还是环境对它的厚爱,抑或是人们的希望,反正铁箍从来未换过,也从来不锈烂。
在“三娘井”的东北方约一里多路处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皇墓墩”。据传说刘知远一生所娶妃嫔不少,但唯有与三娘在一起时才能感到慰藉,所以晚年十分怀念自己的勤劳朴实的妻子李三娘,临死前遗嘱归葬在这里。在皇墓墩的西南方还有一个小湖,当地人叫“拜垫湖”,湖的中间有一个高出水面的土丘,人称拜垫子,传说是人们拜祭刘知远时放垫子的地方。也有人说皇墓墩中不仅葬着皇帝,还有李三娘,大家拜皇帝是由头,拜三娘才是目的。多年以来,不管下多少雨水,湖水再多,垫子也不会被水淹没。大家都说皇娘是念着百姓的,她唯恐大家来看她时弄湿衣服衫,所以垫子始终高出水面,所以垫子上的庄稼长得比什么地方都好。
蜈蚣井的传说
北京老年间,苦水井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甜水井。所以,人们都很不容易喝到一口甜水。“蜈蚣井”的故事,就从
这儿传说起来的。自从高亮赶水以后,北京城的井水都成了苦水井,除了皇帝老儿一家子,每天派水车到玉泉山运甜水(清代皇宫的运水车,到清末才取消。)以外,大官、小官、老百姓就只能喝苦水。
卖茶的茶馆儿,也只能用苦水来冲茶,因此生意也是很不好。这一天,一家茶馆儿从开门以后,就没有一个人来喝茶,掌柜的坐在桌子后面直打瞌睡,正在这个时候,忽然来了喝茶的啦:“喂!掌柜的,有开壶没有?”掌柜的一睁眼,瞧见打外边进来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头儿。来了喝茶的,他还有不高兴的,连忙说:“有,有开壶,您喝茶呀?”“沏一壶。”掌柜的一边答应,一边拿过茶壶、茶碗、茶叶来,涮了涮壶碗,就给老头儿沏上了茶。老头儿倒了一碗茶,看了看真象一碗红汤子,老头儿摇了摇头,端起来喝了一口就放下啦:“喂,掌柜的,这茶怎么是苦的?”掌柜的说:“哎!北京城现在没有甜水啦,甜水都叫龙公给带跑啦大家都为这个着急啊!”老头乐了乐,说:“要是有甜水,你还用苦水沏茶吗?”“有甜水谁拿苦水沏茶呀!”老头儿点了点头,打袖子里倒出一个三寸多长、金须、金眼、十八条腿的金头蜈蚣来,只见这个老头儿对着这条金头蜈蚣,低低的声音说着话,仿佛象商量什么事似的,就瞧那蜈蚣先是摇头,后是点头,最后听那个老头儿大声说:“那么,你就去吧!”那蜈蚣拱了拱腰,腾的一下,飞上天空就不见啦。掌柜的都瞧愣啦,也不知道这个老头儿闹的什么把戏,老头儿也没说什么,给了茶钱就走了。过了两天,茶馆儿掌柜的听说:靠皇城东边,地上钻出一股甜水来,现在已然治成了一眼井(这说的就是王府井大街大甜水井胡同的那一眼井)(这井是明代十王府里的井,所以大街也叫了王府井大街。清代这井卖甜水,买主都是大官人家,据老人说,每天能卖一个元宝的水钱。),掌柜的除了高兴,也没想到什么别的事情上去。又过了三天,茶馆儿掌柜的又听说:在安定门外边不到一里地的地方,地上又钻出两股甜水来,现在已然治了两眼井(这说的就是上龙大院的上龙、下龙那两眼井)这两眼井,大部供应中等人家用的甜水,抗战期间才停止卖水。)掌柜的除了高兴,也没想到什么别的事情上去。又过了几天,茶馆儿掌柜的又听说:丰台十八村,每个村庙的左边,都打地底下钻出一股甜水来,现在已然治了十八眼井(丰台旧有十八村,每村的井都在庙左。民国后,新增加的四村,现在改了区后,新增加的许多村,村井就不一定都在庙左了。),掌柜的除了高兴,他可有点儿犯疑心啦。他想:打刘伯温修建了北京八臂哪叱城,城里城外就没一眼甜水井,现在怎么接二连三的有了这么多甜水井,他想不出个道理来。
后来,茶馆掌柜的,在那些喝着甜水沏茶的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就说了那个老头儿玩蜈蚣的经过,大伙儿也觉着有些奇怪,也想不出个道理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月,有那“聪明”人说:“这是蜈蚣井。上龙、下龙是蜈蚣须,大甜水井是蜈蚣头,丰台十八村的井是蜈蚣脚,这不是蜈蚣井是什么?”故事就这么传说下来啦。
王府井的传说(也是一口井啊)
(抱歉故事不能复制)
布依传说:蚂蟥井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坡给(布依语、即山名)下有个寨子,叫纳摆,寨上有个漂亮的姑娘叫纳米,纳米不但长得美丽,而且手艺超群,布依山乡里四十八寨的小伙子都来找她浪哨(谈情说爱)。说着好多甜蜜的话,唱着很多动听的歌,谁都想把她接走。可是,纳米对这些小伙子一个也看不上,因为他们都嫌纳摆寨很穷,又嫌纳摆没有水、没有河。
确实,纳摆寨自古没有河,也没有井,种田全靠望天落雨,遇到天旱,寨上吃水得翻过高山到很远的地方去挑,一天只能挑一担。
有一天,纳米天不亮就翻山去挑水 ,太阳将要落坡了才把水挑回来寨脚。由于天气热,又累、又是饿,走在烫脚的石板路上,不慎、滑了一跤,把一担不知淌了多少汗挑来的水泼得一干二净。纳米痛心地哭了起来,哭呀、哭呀!眼泪都积成了水幽幽。当太阳挂在西山顶时,山路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接着有个英俊的小伙子边唱歌边挑水过来。小伙子挑到纳米面前,看到纳米哭得很伤心,于是问道:“表妹,天快黑了,还不回家?哭得这么痛心哟。”
纳米把自己的遭遇向小伙子——说了,小伙子十分同情,就说:“表妹不要哭了,把我的这担水挑去吧。”纳米笑了,感谢了小伙子,挑起水就要走。刚才纳米哭得象泪人,小伙子不注意看她的相貌,现在她笑了,小伙子看得十分清楚,被她的美貌迷住了。于是,大胆地对她说:“表妹、嫁给我吧,我天天为你挑水、砍柴。”
纳米听了小伙子的话,气得想要骂他,可又想起他费了不少汗水,将他担的水给了自己,就忍住了。见他说的那么认真,又想故意激他一下,便说:“表哥,要我嫁给你可以,但我家颇乜(布依族、即父母)说过,谁来娶我,得先答应三个条件。”小伙子忙问:“哪三个条件?”纳米慢腾腾地说:“一、不能嫌我们纳摆穷。”小伙子听了,拍手说:“行、行,我自己本来就是贫穷人家,咋会嫌呢?快说第二件吧。”“二、每年大年三十早上要来帮我家颇乜打粑粑。”“可以、可以、我有的是力气。”“三嘛、三是······”纳米闭嘴故意停了下来。“是不是要猪把腿、老母钱、六斗六糯米酿的定亲礼酒?”
纳米摇头说:“不是,是要在纳摆寨附近挖个四季常流的水井,让水流进我们纳摆寨前的这片大田坝。”小伙子听了,吓憨了。
“你想一下吧!能办到,就请媒人上门,要是办不到,就趁早赶路。”纳米说完,挑着水向寨上走去了。
小伙子呆在那里,他想:“纳摆寨吃水也实在太困难了,如果自己能下决心用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时间在坡给脚下挖出 条坑道,直挖到龙宫里,让龙宫里的水淌出来,流进这纳摆寨的这片田坝,不也是做了一件好事吗?”这样,他咬着牙,决心要试一试。
从此,小伙子每天天麻麻亮就扛着锄头,钻子在坡给脚下挖呀!挖呀!挖了七天,才挖开五尺多深的小口口,要挖到龙宫,这要到哪年哪代呀!
可是,小伙子并不灰心,每天仍然坚持去挖。
有一天,他正干得起劲,前面的山丫口上走来一位拄着拐棍的白发银须的老阿公,他看到小伙子正在用心地挖坑,挖得的山砂又不要,觉得奇怪,于是上前问道:“小伙子你是不是发疯了,咋挖的山砂又不要?”
小伙子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一一向老阿公说了,老阿公听了后,被小伙子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忙把手中棍一摇,变成了一把铁镐,又从身上模出一碗清水给小伙子,接着又把咒语如此这般地和小伙子耳语了一遍。又大声说:“你要在一个晚上在鸡叫之前挖好,否则,会被大水冲死。”说着,又从荷包里摸出一团东西给小伙子,说:“你在困难的时候,将这一团抛向空中”。小伙子应声“是”一眨眼,老阿公就见了,小伙子一看自己手上握着的阿公的东西。
小伙子回来把事情的来由向纳米说了,纳米听了高兴,就答应晚上和小伙子去试一试。没想到纳米和小伙子说的话,被邻居一个名叫得才的小伙子听到了,得才觉得好笑。他想去看个究竟,于是就提前悄悄的躲在砂坑附近看着。
夜深了,小伙子和纳米到砂坑边,按老阿公的吩咐,往左侧两步远处站着。子时三刻,小伙子左手端着一碗清水,右手举起铁镐,双眼微闭,念道:“天吆吆,地吆吆。天上送我把铁镐,地下给我一碗水,清水喷在砂石上。一镐落下冒金子、二镐落下出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念罢咒语,他口含碗中之水,喷在砂石上。同时,右手抡起铁镐一镐挖下去,砂石中立刻出现黄灿灿的金子,又挖第二镐,水便顺着铁镐印冒出来。这时,躲在大石后面的得才见纳米他们挖出来砂石都变成金子。当小伙子正要挖第三镐时,顿时起了贪心,,他捏着鼻子“咯咕”学公鸡叫。
小伙子和纳米一听鸡叫了,生怕被大水冲死,忙把铁折镐放下就走,当他回头看时,只见一小有清股清水从砂石中冒出来,流到纳摆寨前的大片田坝里,这时他们发觉天还没亮,就返回去重新拿起铁镐挖井,想让井里的水冒大发点,可怎样挖也只流这一小股水了,他们看着这一小股水是救不了这片田坝的了,心里好难过哟。怎么办呢?他们想呀想呀,忽然想到了老阿公给的那一团东西,于是,小伙子把这团东西拿出来抛向空中,顿时,有一堵乌云飘来将他俩驾飞走了,他们去和老阿公在一起了。
小伙子和纳米驾着乌云去后,得才忙从大石下跑来。因他在大石下挨了一晚上,口渴得实在受不了,到了井口,手不洗急忙捧水喝。由于他在大石后面待了很久,有很多小虫爬在他手上,当他捧水喝时,手上的小虫爬进水里变成了很多蚂蟥。得才不顾这些,喝了几口水,连蚂蟥都喝进了肚中,后被肚里的蚂蟥咬死了。
从此以后,坡给脚下就有了一口水井,井里一年四季都有蚂蟥,因此,人们都称这口井叫蚂蟥井,在蚂蟥井右侧约三尺远处,还留着小伙子早先用锄头凿出的砂坑呢。
白马山水井的传说
在白马山上有一口水井,人们都说女子不能去看,如果被女人一看,井水就会干枯。这个风俗来自这样一个传说:
在很早以前,有个打水井的人,他在打这只井时,就交代一位妇人说:“每天我下井之后,你要在鸡叫的时候把我叫上来。”那个妇女问他为什么要在鸡叫的时候才能叫他上来,而别的时候就不能呢?打井人说:“不要问这是为什么,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是了。”
有一天,那个打井人照常下去打井。那个妇女出于好奇,想看看不按时叫他会怎样。于是,在鸡还没有叫的时候,就把打井人叫了上来。
打井人一上来,知道鸡还没有叫,说道:“糟了,这口井再也打不下去了。”
好在打井人的进度较快,已经打到出水的地方,水能慢慢地溢上来。只是水量很少,往往不够庙上吃用。
这口井虽然有水了,但却有个奇怪的现象,据说被女人一看,水就会慢慢地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