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气温_南宁马山天气192.168.1.1

中国黑山羊之乡是广西的马山县。 马山黑山羊全身黑毛,生长发育快,板肉厚满,皮毛质软细小,瘦肉率高,肉质鲜嫩,味美膻气少,香甜可口,营养价值高。

马山县于2003年向中国品牌保护活动组委会申报并获得“中国黑山羊之乡——马山县”称号。2003年6月,正式获得中国特产之乡推荐评定委员会授予

黑山羊肌纤维细,硬度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在22.6%以上,脂肪含量低于3%,胆固醇含量低,比猪肉低75%,比牛肉和绵羊肉低6 2%,含人体必需氨基酸15种以上,尤以谷氨酸含量高,达11.03%。具有滋阴壮阳、补虚强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和美容之功效,特别对年老体弱、多病患者有明显的滋补作用,老幼皆宜。

黑山羊是营山县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近年来在营山县委县、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的推动下,黑山羊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成为畜牧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作出新的贡献。1黑山羊产业发展现状营山黑山羊于200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营山黑山羊"活体商标,2014年被列为"全省肉羊标准化基地县",2016年被列为"全省第三轮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7.1.1 地理与地貌

7.1.1.1 地理位置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境内(图7.1),流域地理位置约为东经108°10′~108°25′,北纬23°38′~23°50′,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全长50.5km,流域汇水面积约为300km2。马山岩溶地下河系起源于大明山背斜北端,由主干及加捐岭和古寨两条较大的支流组成。马山岩溶地下河系水量主要通过位于红水河中段的大完处排泄至红水河,红水河百龙滩水电站位于该排泄口上游约1km处。

图7.1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位置示意图

7.1.1.2 地貌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质地纯且厚,岩溶发育强烈,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流域内发育的岩溶个体形态如溶蚀裂隙、溶沟、溶洞、岩溶管道、溶井、落水洞、溶潭、天窗等种类繁多。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处桂西山地与桂中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以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峰丛洼地是流域内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岩溶地貌类型,峰丛的个体形态为有着共同基座的若干个聚集在一起的山峰;洼地是分布在峰丛中间封闭的低洼之地,洼地底部一般呈锅底状或平坦的盆状,常发育有溶井、溶蚀裂隙、落水洞或天窗等岩溶个体形态,大气降水进入洼地并通过这些通道直接补给岩溶地下水。峰丛谷地多为有进出口的半封闭状负地形,呈狭长形状,两侧峰林陡峭,覆盖土层较薄;谷底平坦,岩溶地下河常沿谷地发育,天窗、漏斗、溶井常有分布。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受构造和地层岩性的影响,整个流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走低,并向红水河方向倾斜,形成红水河流域内的一个谷地地形。

7.1.2 气象与水文

7.1.2.1 气象条件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夏季以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受季风气候影响非常明显。全年日照充足,温暖湿润,常年气温高,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5~10月份较热,最高气温可达39℃,12月~次年2月份较冷,月平均气温在10~13℃,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份,最低气温可低至零下1.8℃。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雨热同期,年降雨量为1245.8~2060.3mm,雨季为4~9月份,雨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4%左右,连续最大四个月(4~7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7%左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枯季为10月~次年3月份,枯季降雨量仅占全年总降雨量的19.6%左右(图7.2)。

图7.2 马山地区月平均降雨量情况

7.1.2.2 水文条件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位于属珠江水系干流的红水河流域,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全部水量排泄至红水河。根据红水河迁江水文站资料:该站上游集水面积128165km2,最高水位高程为85.44m,最低水位高程为57.47m。一般枯季水深35~45m。广西航道工程局在迁江附近河段测量,河床最大深度达到海拔-30m,枯期最大水深可达80~90m。多年平均流量2.11×103m3/s,径流模数为16.5L/(s·km)2,流量在(2.22×102~1.76×104)m3/s之间,年平均含沙量0.16kg/m3,输沙率0.581kg/s,水力坡度约为0.3。随着红水河恶滩水电站的修建,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出口被红水河淹没,无法取得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水文资料。

7.1.3 地质背景

7.1.3.1 地层岩性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地层主要以泥盆系和石炭系为主(表7.1;图7.3)。

表7.1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分布地层概况]1]

7.1.3.2 区域地质构造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处都安-马山构造亚区,该区位于大明山构造亚区西北侧,为北西走向的挤压带,主要由紧密褶皱和区域性的大断裂组成(表7.2;图7.3)。

表7.2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主要地质构造简况[1]

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

1—地下河;2—地下河流域边界;3—地层界线;4—正断层;5—逆断层;6—河流;7—地下河天窗;8—县所在地;9—乡镇;10—下二叠统茅口组;11—下二叠统栖霞组;12—上石炭统;13—中石炭统;14—下石炭统大塘组;15—下石炭统岩关组;16—上泥盆统;17—中泥盆统东岭组上段;18—中泥盆统东岭组中段

7.1.4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水化学特征

根据地层岩性、岩性组合特征、岩溶发育程度以及含水特征,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碳酸盐岩可划分为两个含水层组,即厚层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含水层组,主要由D3、C3、P1m等岩组组成;中厚—厚层灰岩含水层组,主要由D2、C2、T2、C1y、P1q组成。各含水层组的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见表7.3。

表7.3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溶含水层组的划分[1]

续表

岩溶地下水在循环和运移过程中,通过与围岩介质的相互作用,水的化学组分及离子浓度随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形成特定的水化学特征。它的形成作用主要是溶滤作用和混合作用,其作用的强弱与溶解体(围岩介质)的性质、溶剂的黏滞性和运移速度有关。影响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地面水、地形、土壤、植被和岩石介质等,它们均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并引起水化学组分的变化。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是具有温湿气候环境,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开放型地球化学系统条件,通过岩溶地下水出露和赋存条件的调查,水化学取样测试,结合水化学成因条件分析,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化学特征见表7.4。

表7.4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化学特征[1]

图7.4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质观测点主要阳离子分布图

图7.5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质观测点主要阴离子分布图

综上岩溶地下水组分含量特征,平水期马山岩溶地下水绝大部分属HCO3-Ca型水。总的来看,一方面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形成与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区岩溶水的形成条件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物质基础与环境条件。

7.1.5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结构与功能分析

7.1.5.1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发育与展布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由古寨、加捐岭两条主要支流和主干组成(图7.6),全长50.5km。马山地下河系出口位于百龙滩水电站下游1km处的河漫滩上,仅洪水期有水流出,其余时间断流(红水河多级水电站修建前)。该出口具有双层通道结构,下层出口位于红水河枯期水位以下无法观测,上层出口仅在枯期出露,随着红水河多级水电站的修建,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双层出口均被红水河淹没,无法直接取得监测流量数据,需要通过其他观测站点的资料推算该排泄口的流量。此外,马山岩溶地下河上游主干西侧有一条向西流入马山谷地的排洪通道,该排泄口位于流域上游区,规模较小,排泄水量很小,仅在洪水期排泄少量水量经姑娘江最终注入红水河。因其排泄水量极小,在后面的研究中为了便于计算忽略其水量。

图7.6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简图

D2d2—中泥盆统东岭组中段;D2d3—中泥盆统东岭组上段;D3—上泥盆统;C1y—下石炭统岩关组;C1d—下石炭统大塘组;C2—中石炭统;C3—上石炭统

(1)加捐岭支流

加捐岭支流发源于石炭系岩关组(C1y)地层中,岩性以薄、中厚状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良好,洞穴规模较大,水位埋深较大。该支流流经石炭系大塘组(C1d)地层,岩性特征与石炭系岩关组(C1y)地层岩性相似,以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较好。该支流汇水范围内有较大范围的上泥盆统(D3)地层分布,其岩性特征是下部为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为厚层状灰岩。该支流在发育展布过程中,受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较差的影响,支流展布受其阻碍向西发展。最后,该支流于合王处汇入马山岩溶地下河主干下游。

加捐岭支流地处高位岩溶峰丛山区,沿途以峰丛洼地为主,极少有谷地分布,且规模较小。该支流沿石炭系地层顺层发育,岩溶发育条件较好,水点出露较少,上游仅有较小天窗出露,枯水期水位埋深在30~60m之间,水力坡降约为4,水流形式以暗流为主,无明、暗流交替现象出现。

加捐岭支流位于峰丛洼地区,出露水点少、水位埋深较大,该支流的汇水范围内仅有一个水量观测站——古奔地下河出口流量观测站。

(2)古寨支流

古寨支流发源于大明山北侧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2)地层中,岩性以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大明山东西两侧的泥盆系东岗岭组地层特征为向南灰岩沉积逐渐减少,以页岩、硅质页岩夹硅质岩为主。古寨支流先向南发育一段,后转向西发育,其主要原因是该处泥盆系地层中岩性以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较弱,限制了古寨支流的展布,水流部分溢出地表,由地下暗流转为明流。古寨支流流经石炭系岩关组(C1y)石炭系大塘组(C1d)地层时,因该地层岩性以薄、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良好,水流再次转入地下,形成暗流。最后,古寨支流于龙河处汇入马山岩溶地下河主干。

古寨支流汇水范围内东南角有一北西—南东走向的逆断层分布,沿该断层形成了约10km长的狭长形谷地,谷地内地势较为平坦,有较薄的土层覆盖。古寨支流位于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中、上游地段,仅发育浅层通道,以峰丛谷地为主,沿途有众多规模不等的半封闭谷地分布,其水点、洞穴规模较小,水位埋深小于10m,水力坡降约为10。

古寨支流汇水区域内有两个天窗水位观测站——弄落、龙河天窗水位观测站,一个水量观测站——古寨地下河出口流量观测站,一个雨量观测站——古寨雨量观测站。

(3)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主干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主干始于古寨支流的汇入点——龙河天窗,由南向北,于大完处注入红水河。该主干穿越龙河-甘湾大断裂,发育于该大断裂西侧并与之平行的一支较小的正断层带内,自南向北最终注入红水河。该主干流经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中统(C2)、石炭系上统(C3)地层,岩性特征以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分布为主。龙河天窗至马山谷地的排洪通道发育有深层通道,龙河至合王天窗段无明显下层管道,据连通试验,该段内地下水运移速度为94m/h[2]。

合王天窗以下下游河段发育有深层通道,沿途出露水点皆为浅层通道水点,枯水期干涸或仅存积水。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浅层、深层双层管道发育的特征为:马山岩溶地下河系排泄通道及靠近红水河的主干下游河段双层通道发育明显,其余河段一般只有浅层管道发育。

7.1.5.2 流域边界条件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西北侧为红水河,接纳马山岩溶地下河系所有水量,因此流域西北侧为河流(排泄)边界;流域西面与姑娘江相邻,该河自南向北流经马山谷地,注入红水河,因而流域西侧存在地表分水岭;流域西南部与碎屑岩分布区相邻,因此流域西南侧为岩溶区与碎屑岩区之间的隔水边界;流域南部与古零盆地之间存在地下水分水岭;流域东部与大龙洞岩溶地下河系相邻,故流域东侧存在地下分水岭;流域北部为相对隔水边界(图7.6)。

综上所述,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边界较为完整,地表分水岭边界清楚;地下分水岭边界较长,不存在地下分水岭随季节或降水变化而移动的情况;其余为较稳定的隔水边界、相对隔水边界。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补给来源基本来自于上边界的各种补给(主要是降雨),没有边界的侧向补给,基本不存在越流补给。

7.1.5.3 流域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1)补给条件

岩溶地下河系水量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其补给方式主要是: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消耗于表层土壤、填洼、植被截留;另一部分以坡面流(当雨强大于下渗速度时)形式直接通过地表岩溶通道(溶沟、溶漕、落水洞、地下河天窗、溶隙等)直接灌入或缓慢渗入地下,补给岩溶地下水。对岩溶地下水补给量大小,受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土壤植被及降水量、降雨强度等因素的制约。据前人工作归纳:流域平均降水入渗系数分别是岩溶发育强烈区(C2、C3、D3)0.443和岩溶发育中等区(C1y、C1d、D2)0.348。

(2)径流条件

受岩溶含水介质类型及地形条件的制约,岩溶地下水在各种条件综合影响下,具有不同径流方式,本流域内岩溶地下水主要有分散渗流和集中管流两种径流方式。

1)分散渗流。当雨水到达地面,除满足植物截留、包气带持水后下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其径流方向依地势由高向低运动,岩溶地下水无固定水面,潜水面变化大,但基本与地形坡度一致,径流途径短,且补给区与径流区基本一致。

2)集中管流。主要出现在岩溶强烈发育的岩溶含水层中。雨水及地表径流通过地表岩溶通道,如落水洞、漏斗、地下河天窗等直接灌入地下,地下水沿岩溶裂隙、管道集中径流及排泄,其流动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补给水量的大小、管道的形态和管道底板坡度等。

岩溶地下水受细小岩溶裂隙等含水介质控制时,始终沿细小岩溶裂隙运动,流速较慢,流量平稳且动态变化小,水流呈现出慢速线性层流流态;而岩溶地下水在坡度较陡、岩溶洞穴管道较大中流动,地下水流速相当快,流量动态变化剧烈,且极不稳定,并呈现出瞬时洪峰向岩溶地下河出口快速径流排泄,水流呈现出非线性紊流流态。

(3)排泄条件

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北部,是其最低排泄基准面,其内大部分岩溶地下水运动均以集中管流方式汇注入红水河;同时,受构造控制,流域内岩层走向主要为南北向,对流域内岩溶地下水向红水河排泄也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7.1.5.4 流域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所制约,但最主要的因素有岩性结构特征、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溶发育具有如下特征。

(1)岩溶发育受岩性影响明显

流域除西南角有少量碎屑岩分布外,流域内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岩溶发育受岩性影响明显。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上泥盆统和中、上石炭统。根据岩石取样分析结果(表7.5),灰岩中CaO/MgO比值远远高于白云岩中CaO/MgO的比值,在碳酸盐岩分布区CaO/MgO比值能够反映出岩溶发育的强烈程度,因此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灰岩分布区岩溶发育强烈,白云岩分布区次之。

表7.5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统计结果[1]

(2)岩溶发育受构造影响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处大明山构造亚区,大明山背斜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其中北西走向的杨圩至马山挤压带,规模较大,由南往北越过红水河。受该构造影响,马山地下河主干由南向北延伸,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

(3)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发育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制约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位于红水河流域,所有水量均向红水河排泄,流域内地下水由南向北运动。红水河作为流域内最低排泄基准面,其枯期水位很低,河流下切深度较大,致使岩溶地下河系水力坡度加大,形成深埋藏型岩溶地下河,同时岩溶地下河的发育规模和岩溶地下水的汇集程度也相应增大。

随着红水河多级水电站的修建,红水河水位抬升,淹没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出口,导致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排泄基准面上升,水力坡度下降,流域内岩溶地下水的运动与汇集速度也随之减缓。

(4)岩溶类型与岩溶发育程度相关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发育在以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的地区。峰丛洼地中岩溶发育较强,溶洞、落水洞分布密集,垂向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岩溶地下河系在峰丛洼地区埋深较大;峰丛谷地中岩溶发育的各向异性明显,顺谷地的长轴方向,分布区的岩性以白云岩居多,岩溶发育垂向深度不大,岩溶地下河系在峰丛谷地区埋深一般较浅,沿地下河发育的天窗多为溶潭和溶井。在不同类型区岩溶发育程度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峰丛洼地区的岩溶发育深度较峰丛谷地区大,而峰丛谷地区的横向发育程度较峰丛洼地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