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伦敦最常见的天气
2.一般暴雨及洪水会对股票和期货市场有何影响
3.什么季节是大豆期货的低谷?主要什么因素影响?
4.天气寒冷影响哪些期货
5.如何规避天气期货风险
伦敦最常见的天气
伦敦最常见的天气是雨雾天气。
伦敦是世界上有名的下雨城市,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下雨。英国是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因为英国位于北纬51度左右,常年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影响,且是岛国,四面环水,海洋性明显。
敦是一座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商业、体育、传媒、时尚等各方面影响着全世界,是世界上唯一举办过三次奥运会的城市。
伦敦是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控制着全世界45%的外汇交易和黄金、白银、原油等大宗商品定价权,也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保险、期货和航运中心。
英国气候特点
1、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2、英国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
3、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
5、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
6、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
7、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
一般暴雨及洪水会对股票和期货市场有何影响
天气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产业上下游运输与开工。市场人士分析,暴雨天气对螺纹钢等黑色系品种的供给端影响显著,导致期货市场变化,对农产品影响相对较为有限,化工品方面影响有所分化,其中对聚丙烯PP还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国内期市涨跌不一。黑色系多数上涨,铁矿石涨逾2%,线材涨逾1%;能化品走势分化,PVC涨近3%,塑料、玻璃涨逾2%,乙二醇跌近2%,燃油、甲醇跌逾1%;此外,基本金属多数上涨,沪镍涨逾1%;贵金属均上涨;农产品涨跌互现,鸡蛋涨逾1%,豆一、豆油跌逾1%。
扩展资料:
极端天气下也会对投资策略有所调整。
强降雨天气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端,暴雨不会影响需求总量但会影响节奏,对生产端的影响比较小,短期的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库存上升,进而对现货价格构成压制。
具体到品种上,持续暴雨天气影响工地施工,会对螺纹钢和水泥等建材需求形成一定压制。“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水泥磨机的开工率和螺纹钢表观需求已降至去年同期水平。
但建筑工程并不会因为暴雨而消失,暴雨只是将需求延后,等雨季过后,施工上依然存在赶工需求,后期需求环比可能会看到一个相对往年更为陡峭的回升走势。
投资策略方面,短期螺纹钢期货跨期交易更能表达公司对市场近期供过于求、远期供需会改善的看法。如果钢厂受需求下滑影响开始进一步减产检修,那么原料端也会存在下行压力。中期来看,雨季结束、需求开始回升时,公司倾向于选择做多基差较大的品种。
什么季节是大豆期货的低谷?主要什么因素影响?
如何分析农产品期货的季节性行情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季节性周期,也恰恰是农产品这种特有的季节性供求关系变化使得其价格波动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时期内同向运动的趋势性十分明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季节性特征把农产品走势大体分为:播种生长阶段、收获季节、销售淡季和销售旺季等几个不同阶段。又因为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指引,它们的基本面影响因素是一致的,走势基本是联动的,因此,下面我们以几个品种为例,从季节性影响因素这个角度分别对其期货价格走势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种来说,根据自然规律从每年的4月开始,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份开始收割。从10月份开始,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又开始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从这一种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份属于全球大豆的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应旺季,现货供应充足,价格多处年内低谷,这一规律从上图CBOT大豆行情长期走势中不难得到验证。
仔细观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来季节性走势图,首先我们可发现,国内外大豆价格的相关性很强,纠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来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大豆需求激增,国产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加之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进口大豆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导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联动性增强;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节性而形成的的阶段性高点多出现在5月-8月,主要是因为每年3-5月是销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应淡季,这样高点出现在这期间就不足为奇;9-11月份进入大豆收获季节,受供应压力影响价格多处年内低点,产量确定后,随着消费的增加,库存的减少,价格有开始抬头趋涨。不过,每年二月份多是过节时期,市场交投清淡,谷物价格通常盘跌。这些规律都很好验证了大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势。目前正处于8月份,正是供应淡季,又由于目前国内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严重干旱,国内大豆减产基本定局,而美国大豆产区近期天气也是十分炎热干燥,大豆天气行情再度显现,在大豆收获季节来临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因此依据这一特点可以估计在9--11月份供应压力前大豆可能会形成一个短期高点。
接着再看玉米品种,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周期相差无几,从上图可发现玉米最明显的特征是仲夏到收获期间价格多是走跌。由于新年度玉米产量不确定性的影响,7月份的价格往往达到年内最高价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价格开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获前景可观,价格仍可持续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获季节,由于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压力最大,价格往往会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不断的消费,玉米库存量也越来越少,而价格也随着变化。农业部前期发布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 年)》(以下称《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这对前期国内利用玉米发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泼了一盆冷水,玉米期价也因此 从1700元/吨上方连续回落至1500元/吨以下。由于过渡打压后,近期的东北农作物用地发生干旱灾害,导致玉米期价产生了"反季节"的上涨行情,但于8月10日将有"吉林省2007年轮换地方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会",届时将销售轮出省级储备玉米10万吨,这对于玉米期价将是一个压力。在供应季节来临前玉米产生大幅度反弹的行情较小,上涨空间有限。
最后转到国内外小麦品种上,以北半球冬小麦为例,其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寒露后)至下旬,收获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有两个明显的季节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获季节来临之前的春季这一时期惯于下跌。多数年景,小麦价格在1、2月份因资金回拢影响都会经历季节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麦上市后的7月份一般为小麦的供应旺季,价格多处年内最低点;另一个趋势就是从收获季节的低点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麦消费逐渐进入旺季,价格倾向于上涨,春节左右因消费带动价格到达年内高点。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麦集中上市压力下,强麦期价产生了一个季节性低点,随后变于七月底产生了强劲的上涨。
综观以上三个品种的季节性因素对价格变化的长期影响作用,尽管活跃的期货交易可以削弱较明显的价格运动趋势,但特定时节的价格同向波动趋势仍然十分明显。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产品的价格趋势主要是受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面因素影响。而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又是有季节性的,这样每年从作物播种到收获前夕,由于旧年度作物的库存量与新年度作物的产量存在不确定性,作为具有预测效应的期货交易往往容易随着市场对天气、病虫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动;其后随着收获季节到来农产品每个品种的新年度产量情况逐渐明了,必然市场就开始面临季节性的供应压力,若是丰产年头供应压力则最重,价格也最弱。若是减产年头则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上涨行情;新粮上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价格对需求、库存等因素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其趋势性也越来越明显,尤其进入消费旺季,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断得到深化,此时市场人气越来越旺,持仓量迅速增加,期货价格往往最强,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新概念题材的炒作。因此,季节性因素是我们在制定农产品操作计划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分析上述几个品种价格的季节性走势是建立在对各品种长期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其整体体现出了农产品由供求主导的季节规律性,但其中不时也存在偶然现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获季节的反季节上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量进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减产,一时间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创20几年来历史新低,处于那种供求严重失衡状态,市场充满了对未来供不应求的预期,季节性收获压力完全被抹煞,导致价格在收获季节一路狂飙。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突发因素,还有一些新概念题材的影响也容易导致价格的反季节性走势。这就提醒我们,在分析相关农产品走势时,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其季节性走势来操作,其他阶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时时加以关注并能做出客观评估。
总之,在世界范围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表现突出,当大的供求面严重失衡时,季节性特征往往容易被淹没,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行情。季节性特征是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进行季节性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价格短期内的发展趋势,但要把握其长期走势还必须同时兼顾其它大供求面的影响因素。
天气寒冷影响哪些期货
天然气期货、煤炭期货。
1、天然气期货:天气寒冷会导致供需紧张,天然气价格上涨较大。
2、煤炭期货:天气寒冷,对取暖的需求增加,煤炭的消耗量也会相应增加,影响煤炭期货价格,煤炭价格上涨较大。
如何规避天气期货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与“国计民生”息息相连,关系重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监管防线,是每个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应当倾心思考的问题。由于农村群众住地分散、偏远,经营、消费主体素质低下等特殊情况,当前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难点尤其复杂,导致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的工作格外棘手。近期,笔者对达县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现作如下分析,共同探讨。
农村食品消费市场的特点
早在200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对农村消费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已经成为继种子和农药之后排位第三的“农村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产品。如今在城市里,对假冒伪劣商品可以说是人人喊打,为寻求“出路”,一些无证无照生产的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上山下乡”流入广大农村,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总体来看,农村食品消费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经营主体分散,消费群体安全意识差。农村的食品经营主体成规模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小卖部、小吃店、果蔬小贩、流动货郎等,呈现分布范围广、驻地偏远、交通不便等特点。农村食品经营者及消费者由于文化层次偏低,接受食品安全、卫生宣传少,大都食品安全意识欠缺,对正规食品的商标、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等行业标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不清产品质量的好坏。当前,在农民朋友的消费过程中,消费取向主要还是“价格优先”。价格低廉、销路较好的食品,通常会成为农村小卖店的常备商品。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消费主体维权意识弱。由于农村消费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较弱。在购买到不合格食品,自身的身体健康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主动维权的意识不强,维权的途径路子了解不多,对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把握不准。加之在农村地区的小食品经营户做的大都是“熟人生意”,消费者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在没有引起生命安全的情况,大都会碍于“熟人”的情面放弃维权。
三是监管网络不全,消费安全监管缺口大。近些年,工商12315及消费者维权组织的网络建设开始延伸到农村地区的场镇、大的居民点及人口稠密地区,但在一些偏远山村、人口稀少地区还缺少消费维权网络的“触角”。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点多面广,在监管网络不能覆盖的地区,职能部门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管,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监管缺口。
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难点
农村食品市场因经营主体流动大、消费群体维权意识差、监管维权网络建设不全等特殊原因,给工商、卫生、质检等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难点。
一是因经营主体流动大,导致农村市场日常监管难。大部分农村食品经营主体规模小、投资少,经营的食品有的是自己加工生产,有的是从一些证照不全的食品生产作坊进的劣质食品,有的是城里批发商倾销到农村地区的“问题”食品,大都在卫生、质量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经营场所多是自家住房或在乡村公路边搭建的临时经营点,加之一些“货郎”式的小商小贩流动销售,打一枪换一个地区,出了问题也不易找到责任人,给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带来了较大空档,导致对农村食品市场的日常监管难。
二是因农民维权意识淡,导致职能部门监管担子重。由于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守法观念、法律保护意识和依法监督思想都相对淡化。多数人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食品经营户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大都没有固定的进货渠道,不重质量,只求经济利益。从而形成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差、经营者的营销理念差和供求双方的维权意识差三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在无形中加重了工商等职能部门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担子。
三是因检测设备性能差,导致监管手段落后档次低。对派驻农村地区的基层工商所而言,食品安全检测,说起来容易,具体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虽然有上级配发的“简易式食品检测箱”,但受其功能单一、检测性能差等局限,对部分假冒伪劣食品不能有效检测。日常监管中,执法人员判断“问题”食品大都还是用“一看、二闻、三触摸”等传统原始手段,加之人力、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工商部门对农村地区流通领域“问题”食品很难做到令其销声匿迹。
四是因工业标准差异大,导致职能部门查处介定难。当前,有关食品工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企业标准等食品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出现空白等问题。加之受经营主体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安全意识差以及食品批发商缺少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按《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建立进货台帐、进货索证索票等制度在农村食品消费市场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还有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技术设备少,检测手段落后等原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问题”食品的查处介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