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的地理位置属于东南西北方的哪一方?
2.浙江冬天最低温度多少?
3.为什么浙江四季分明而昆明四季如春
4.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农作物分别适宜在哪些气节播种?
5.浙江省有哪几个市
6.浙江的自然环境描述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
7.浙江有哪些特殊的地理,气候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利弊,影响?
丽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8.3~11.5℃,平均年日照1712~1825小时。无霜期180~280天。年均降水1400~2275毫米。 海拔400米以下地带,入春在3月中旬—下旬;入夏在5月底—6月上旬;入秋在9月中旬后期—下旬前期;入冬在11月下旬—12月初。春季72—88天;夏季102—116天;秋季63—69天;冬季105—124天。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入春推迟2—3天;入夏推迟3—4天;入秋提早3—4天;入冬提早2—3天。春季延长1天左右;夏季缩短7—9天;秋季延长2天左右;冬季延长4—6天。春季:天气变化快,温度起伏大,多阴雨、冰雹和大风天气。夏季:初夏梅雨期,雨量集中,暴雨次数多,常造成洪涝灾害,盛夏除偶有台风影响到局部雷阵雨外,以晴朗炎热天气为主,日照强,气温高,蒸发快,常有伏旱。秋季:秋雨期短,多秋高气爽天气、常有秋旱。冬季:西北季风盛行,寒冷干燥,北方寒潮南下,多霜冻和冰雪天气。
浙江的地理位置属于东南西北方的哪一方?
问题一:浙江这边夏天温度最高是多少啊 既然你是提在杭州这边就回答你杭州夏天的温度,高温天气气象台都是报38、39这样的温度,地表温度其实不止,可以煮熟一只鸡蛋,然后能持续四五十天的样子
问题二:20|6年夏天浙江气候会很热吗 20|6年夏天浙江气候会很热。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浙江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阴雨、倒春寒等。[6]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浙江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旱涝等。[7]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浙江省各地雨日28~42天。[8]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浙江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雨雪等。
问题三:浙江的夏天热吗?最高温度有多少 最高温度40度
问题四:浙江夏天多少度? 40度左右
问题五:浙江哪个市的平均温度最高 =======浙江简介=======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简称浙,省会杭州市。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人口4677万(2000年)。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全省辖:11个地级市;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下辖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9个地级市,
=======自然地理=======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资源特色=======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浙江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等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居全国第2位。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
=======气候特点=======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遍”。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
问题六:浙江省夏季气温最低的避暑胜地 天目山,盛夏平均气温25度。
问题七:金华夏天平均气温是多少 从历史上看浙江省的最高温地区就出现在金衢盆地和丽水地区,而且基本上连成一片。根据1971年到2000年30年的历史资料统计,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的气象观测站分别是兰溪、东阳、义乌、永康和金华市区,分别为29.4℃、29.1℃、29.1℃、29.1℃和29℃,“江南火炉”几乎全部集中在金华地区。
问题八:浙江温州夏天最高气温为36、37°时,室内的温度为多少? 这个没有定值的,在没有任何祛暑设备的情况下,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1度左右
问题九:浙江宁波70年代的夏季气温有几度 35-38度左右。
浙江冬天最低温度多少?
浙江的地理位置属于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当今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行政区划上包括江苏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广西、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台湾、甘肃东南部与河南信阳市、南阳市。
扩展资料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
百度百科-南方地区
为什么浙江四季分明而昆明四季如春
极端最低气温-17.4℃,极端最高气温44.1℃;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
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浙江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雨雪等。
扩展资料: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
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
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浙江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阴雨、倒春寒等。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农作物分别适宜在哪些气节播种?
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度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云雨减弱了太阳辐射,日照少,地面湿度不易上升,雨水的蒸发也带走了不少热量,;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 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梁王山、乌蒙山等又能阻挡着 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
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欧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过渡地带,该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浙江大陆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全省大陆面积中,山地丘陵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浙江海岸线全长2253.7公里,沿海共有2161个岛屿,浅海大陆架22.27万平方公里。受东亚季风影响,浙江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浙江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过渡地带,加之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
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极端最高气温33~43℃,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如括苍山、雁荡山、四明山等,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全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浙江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全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浙江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全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浙江省有哪几个市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
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
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5.20)
“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但是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
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后成熟,抢晴收割。北方地区需加强麦田后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
芒种:(6.5)
芒是谷实尖端的细毛;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开始了,同时又是夏种比较繁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忙种”。
民间还流传着“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3~25℃,节气降雨量为50~90毫米。
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播种晚稻。
夏至:(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
北京白天有18小时。往后,白天开始慢慢变短。但此时不是最热的时间,我国南北温度相差很小,不过10℃。多数年份降雨量100超过毫米,日平均气温24~28℃。
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暑(7.7)
“小暑不算热,热在数伏天”。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笼罩江南,正常的情况是高温少雨为主要特色。
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80毫米。
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大暑:(7.22)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这个节气对全国都适用。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增多。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
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较多,本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最高的时段。喜温作物,行长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秋:(8.7)
黄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推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江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地上积蓄的热量,一时尚不能散尽,所以还有秋老虎的暑热。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现。
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
处暑:(8.23)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27℃;
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选题为80~120毫米。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白露:(9.7)
全国各地气温下降加快,天气转凉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着季风转换,日照渐短,强度变弱,冷空气开始向南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连我国西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1~24,降雨量70~90毫米。
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
秋分:(9.23)
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日趋活跃,有时一场西北风便可吹尽夏暑迎来秋凉。
按常年规律,江、浙、沪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地区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会有秋凉的感觉。
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
寒露:(10.8)
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的高气压控制,雨季结束,经常晴空万里,日暖夜凉,日温差大,有利晚稻结实。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15~30毫米。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霜降:(10.23)
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大,如东北的长春,在秋分时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霜是罕见的,即使有,到冬至才见初霜。
此时,长江中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管理。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
立冬:(11.7)
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的日期是11月1~11日,与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冬迟半个月左右;
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在广州至南宁北回归线附近冬无几日;海南省长夏无冬。
所以立冬这个节气不适用于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11.22)
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
黄河流域在小雪节气,一般开始下雪。就全国而言,长江流域平均情况2月中下旬降雪;东北地区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终年不见雪的。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大雪:(12.7)
此时,地上有了积雪,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12月的积雪日数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冬至:(12.22)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昼渐长。“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
此时,北方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最冷的时节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寒:(1.6)
气候变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变化外,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力度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尘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气候固有的周期化变化规律。
致使过去连续出现14年的暖冬现象。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寒:(1.21)
此时在“数九寒天”,实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雨)量10~30毫米。
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节气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至今,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
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规律:
人们一般都通过黄道日历得知准确的节气时间,还有一种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节气准确时间,可以通过一首歌谣轻易算出,之后的年份就是该节气的时间,节气的规律歌诀如下:
立春五日三时头惊蛰倒退三时首
一时一刻清时节立夏九时三刻收
芒种两日退一时小暑三日五时求
五日退三立秋节白露六日退一周
寒露六日加六时立冬六日七时游
大雪六日四时到小寒五日九时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二十四节气
浙江的自然环境描述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
浙江省共有11个市: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
下面简要补充一下浙江省的概况,以及这些市的概况,这样能帮助你更好的记忆。
一、浙江省概况浙江,中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跨北纬27°02'一31°11',东经118°01'一123°10'。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1.1%,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行者区划图、位置
二、省内各市概况杭州,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钱塘江下游、东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
杭州还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著名景点有:1、西湖;2、雷峰塔;3、断桥;4、灵隐寺;5、千岛湖;6、宋城;7、九溪十八涧;8、西溪湿地;
杭州西湖
宁波,简称“甬”,别名甬城,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宁波是浙江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
宁波是沿海城市,这里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好吃的好玩的一应俱全。特产有:宁波汤圆、溪口千层饼、余姚杨梅、三北藕丝糖、慈溪葡萄等。
慈溪葡萄
温州,简称“温”或“瓯”。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东濒东海,南毗福建省,西及西北部与丽水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接壤,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浙江省辖地级市。
温州的美食都以鲜美、清淡、典雅著称,包括:温州鱼饼、温州鱼丸、温州鸭舌、松糕、索面、麦饼、温州蜜柑、洞头紫菜、藤桥熏鸡等。
温州鱼丸
绍兴(别名:会稽、山阴、越州),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
如果有外地朋友问:“绍兴有什么特产”,得到的回答十有八九是梅干菜、黄酒和臭豆腐。
绍兴黄酒
湖州市,浙江省下辖地级市,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湖州市处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紧邻江苏、安徽两省,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湖州市面积为582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底,湖州全市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说起湖州,你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湖笔,除此之外,湖州的特产还有:安吉白茶、太湖银鱼、长兴白果、长兴吊瓜籽、德清早园笋、安吉冬笋、莫干黄芽、太湖蟹等等。
嘉兴,别称禾城、秀州、长水。其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望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嘉兴隶属于浙江省辖地级市,辖区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末全市下辖2区2县以及3个县级市。
嘉兴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个人感觉嘉兴最著名的特产是粽子,除了著名的五芳斋粽子外,嘉兴还有汾湖蟹、海盐大头菜、虾米套饼、海宁缸肉、西塘八珍糕、长安宴球等美食。
嘉兴粽子
金华,简称:“金”,古称婺州,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2020年,金华总面积10942平方公里,下辖8个区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中国的三大名肉之中,名气最高口味最好的当属产自金华金华火腿,颜色鲜红,红白分明,瘦肉香咸,肥肉肥而不腻。
金华火腿
衢州,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总面积8844.7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下辖17个街道、44个镇、39个乡。
衢州被称为中国特产之乡,各县都有一批名牌旅游特色产品:开化纸、开化根雕、衢州鸭头、江山西砚、柯城莹白瓷等。
衢州鸭头
台州,别名:海州。台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北靠绍兴市、宁波市;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市和丽水市毗邻。台州是浙江省省辖地级市,陆地总面积为9411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末,全市辖3个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台州是国家级小微金融改革试点城市,是全国唯一拥有3家城商行的地级市。
台州的特产要属农渔业产品比较多,三门的缢蛏、跳跳鱼、青蟹等。与此同时,麦虾是台州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虽然是米面类的食物,但含有不嫌贫爱富的秉性,不管是搭配鸡鸭鱼肉,还是搭配茭白咸菜,都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荤素菜”。
台州麦虾
丽( lí )水,古称:处州,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
丽水大地上除了绿水青山的秀丽风景,更在千年的人文滋润下孕育了独特的特产.龙泉青瓷宝剑,青田石雕,遂昌竹炭等。丽水还有很多独特的美食:缙云烧饼、缙云土面、麦豆饭、龙泉香菇、绿豆腐、豆腐娘、泡精肉、蛋黄青蟹、黄米果等。
舟山,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濒太平洋,南接象山县海界,西临杭州湾,北与上海市海界相接。总面积2.22万平方千米,截止2016年,全市下辖2个市辖区、2个县。
舟山渔场是我国著名的渔场,因此产自舟山的海鲜很出名。
舟山带鱼
浙江有哪些特殊的地理,气候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利弊,影响?
地形
浙江地形
浙江地形
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地貌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占浙江省总面积70.4%。平原面积23.2%,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气候
森林
森林(10张)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浙江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阴雨、倒春寒等。[2]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浙江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旱涝等。[3]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浙江省各地雨日28~42天。[4]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浙江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雨雪等。[5]
3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水
水(6张)
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6]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是中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600立方米。[6]
海洋资源
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中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舟山群岛主岛)为中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中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中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中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浙江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3061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其陆域面积有1940.4万公顷,90%以上无人居住。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五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截至2013年,有港口58个,泊位650个,年吞吐量2.5亿吨。海岸滩涂资源有26.68万公顷,居中国第三。舟山是浙江唯一的海岛市,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7]
浙江海域辽阔,气候温和,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生长与繁殖。生物种类繁多,素有“中国鱼仓”美誉。[7]
浙江可供海水养殖的品种:石斑鱼、鲍鱼、扇贝、海参、鳗鲡、褐菖鱼由、黑鲷、真鲷、鲈鱼、鱼免状黄姑鱼、黄条鱼师、河豚、卵形鲳鱼参、鲻骏鱼、海鳗、中华乌塘鳢、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对虾、梭子蟹、青蟹、海马。[7]
土地资源
根据2004年度浙江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浙江省土地利用构成中,农用地面积为12961.2万亩,占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82.0%,建设用地面积为1360.2万亩,占8.6%,未利用地面积为1488.2万亩,占9.4%。
2004年浙江省耕地面积减少94.5万亩、增加46.8万亩,增减相抵净减少47.7万亩。浙江省减少耕地面积中,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50.3万亩,占53.2%;建设占用耕地36.7万亩,占38.8%;生态退耕6.0万亩,占6.4%;灾毁及其他减少耕地1.5万亩,占1.6%。浙江省新增耕地面积中,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7.2万亩,占79.5%;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新增耕地9.6万亩,占20.5%。年末浙江省耕地面积2997.9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7.7万亩;可调整土地面积116.4万亩,比上年度净增加41.3万亩。二者合计3114.3万亩。扣除2004年度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面积,表明浙江省2004年度继续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6]
浙江省的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浙江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矿产资源
太阳光导入器
太阳光导入器(5张)
浙江省矿产种类繁多,有铁、铜、铅、锌、金、钼、铝、锑、钨、锰等,以及明矾石,萤石、叶蜡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润土、砩石等。明矾石矿储量居世界第一(60%),萤石矿储量居中国第二。[6]
浙江省境内已发现矿产113种。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统计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不包括油气、放射性矿产)。浙江省列入统计的矿区有2392个,比上年减少302个,其中固体矿产矿区2343个,地热矿泉水矿区49个。
非金属矿产丰富,部分矿种探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以探明资源储量而言,明矾石、叶蜡石居全国之冠,萤石、伊利石、铸型辉绿岩居全国第二,饰面闪长岩第三,沸石、硅灰石、透灰石、硼矿、膨润土、珍珠岩等列前十名之内。多数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开采条件好。
金属矿产点多面广,但规模不大。浙江省铁、铜、钼、铅、锌、金、银、钨、锡矿产较多,但多数为小型矿床或矿点,仅少数矿产地达到大中型规模,且矿石组成复杂,共伴生多种元素。
省域成煤地质条件差,煤炭资源贫乏;陆域尚无发现油气资源,但海域油气前景看好。[8]
植物资源
动植物
动植物(5张)
浙江省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浙江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总蓄积1.9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420.18万公顷,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85.95万公顷。[6]
浙江的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位于中国前茅。其中竹林面积占中国的1/7,竹业产值约占中国的1/3,森林群落结构比较完整,具有乔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层完整结构的面积占了乔木林的54.2%,只有乔木层的简单结构的面积仅占乔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等级达到健康、亚健康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为88.45%和8.23%。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森林植被类型、森林类型、乔木林龄组类型较丰富。[6]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6]
浙江省介于北纬27度 12分-31度31分和东经118度-123度之间。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
地形:浙江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市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全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主要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有怀玉山,天目山脉,括苍山脉。平原面积23.2%,主要有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黄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境内河湖水面积占6.4%,有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灵江、苕溪、飞云江、甬江和鳌江等水系,此外,还有大运河,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和宁波东钱湖、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水文: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径流总量900多亿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气候: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如括苍山、雁荡山、四明山等,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全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浙江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全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浙江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全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 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